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32081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体系介绍
葡萄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查及安全性评估简报 [2017/9/14 17:23:01]   来源:质量安全与营养品质评价岗位 编辑:Admin 【字体:|】【打印:打印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从植物中提取或人工合成的与植物激素具有类似生理和生物学效应的物质。在农业生产上使用,可有效调节作物的生育过程,达到稳产增产、改善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等目的,成为实现高产和提高商品性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葡萄是我国各省份均可种植的重要水果,由于其经济附加值高、产量大、风味独特、营养价值优,在农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52016年由我单位牵头主持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重大专项中,其中对我国葡萄主产区生产过程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情况进行摸底排查、葡萄产品取样验证及投入品的抽样检测,并进行风险评估。现将专项取得的部分成果介绍如下:


  1 在葡萄生产中有必要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调研中发现,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葡萄无核化、促进生根、控制生长、保花保果、提高坐果率、果实膨大、提高品质、延长或打破休眠、防止或促进脱落、提高抗逆性、提高贮运性、组织培养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无核化栽培有利于葡萄品质的提升,是葡萄产业的发展趋势之一,赤霉素的使用能够显著提供葡萄的无核化率,达到无核化种植;在促成栽培中,使用单氰胺有利于葡萄打破休眠,提早萌芽、开花,达到提早成熟上市的目的;在葡萄初果期,果粒过量脱落将导致产量过低并影响后期果穗美观,使用赤霉素、氯吡脲等植物生长调剂将大大提高坐果率;在葡萄幼果期,使用氯吡脲、赤霉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蘸果,有利于果实的膨大,明显增加产量;对于同一产区葡萄上市供应往往比较集中,如部分葡萄的提前上市,则有利改善市场供应状况,乙烯利使用即可达到提前成熟提早上市的目的等。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实现增产、高质和提早上市等目的,在实际生产中使用十分必要。


  2 葡萄实际生产过程中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混乱


  目前我国在葡萄上登记的农药有效成分74种,但植物生长调节剂仅8种,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但在生产中叶面肥大量使用且添加隐性成分现象普遍,在对农资店调研时发现,叶面肥的包装标注功能五花八门,通过对71份叶面肥取样验证,无成分标识、有隐性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有17份,占样品总数的23.9%。在合理使用方面,缺乏针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理使用准则,我国制定的《GB/T 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系列标准中,均未涉及葡萄产品。


  3 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葡萄对消费者是安全的


  目前国内登记的所有植物生长调节剂产品毒性仅1种为微毒(1-甲基环丙烯),其它均为低毒。并且在实际生产中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量较低,加大使用量非常容易导致葡萄产生药害现象,以葡萄幼果期使用浓度20mg/L氯吡脲溶液蘸果为例,在成熟采摘期葡萄中的残留仅为我国最大残留限量的1/50~1/100。因此在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情况下,对消费者是安全的。


  4 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舆论均是无依据的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媒体的相关报道也越来越多,其中存在不少为了夺人眼球而过度渲染和炒作的报道。近两年,针对网上时有传播的关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舆论,本专项承担单位均第一时间进行澄清,舆论的发起者普遍是将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概念混淆,夸大危害,由于消费者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不了解导致的恐慌蔓延。


  5 建议加快完善葡萄生产中需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登记及相关配套标准


  建议对于生产上有必要使用并且正在使用的植物生调节剂产品,针对制定其残留限量标准、合理使用准则及农药登记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并通过产业体系形成报告提交国家相关主管部门,为我国的葡萄产业体系更好发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