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葡萄酒消费风兴起于10年前,2011年被称为一次高潮,2012年因为三公限制政策,葡萄酒市场遇冷。在经历仅三四年的下跌探底后,2015年整个消费端又开始出现回暖。尼尔森调查显示,国人对葡萄酒的消费量已逼近啤酒。
当下,中国的葡萄酒市场正迎来“白转红”的客流,葡萄酒市场扩容不断做增量,同时,进口葡萄酒业绩增长,国产葡萄酒遭遇强势竞争,为了与进口竞争,也与本土品牌竞争,国产葡萄酒企业纷纷走上了一条各自的突围之路,在定位与品类上也日趋呈现多元化。
中国葡萄酒市场的竞争格局,一类是,国产和国产之间的竞争,比较代表性的有威龙、长城,张裕;另一类竞争是,国产与进口葡萄酒的竞争。这一竞争格局中,国产的代表品牌为长城、张裕、威龙和王朝。王朝因为涉嫌虚报财务数据,被证监会停牌至今,它几乎一直保持国产第四名位置。
市场扩容 进口冲击
据尼尔森今年上半年对中国来自一二线城市,有饮酒消费习惯的2000名消费者的葡萄酒消费调查显示,葡萄酒的渗透率达到了83%,已经与啤酒基本持平。葡萄酒在中国饮酒人群中的普及度越来越高,这意味一个正在迅速扩容的可与啤酒市场容量相当的市场,而啤酒对于中国人,几乎称为饭桌必备。
与尼尔森的调查结果相印证的是,中国葡萄酒市场的消耗量。数据显示,2009至2013年,中国葡萄酒消耗量增长69.3%,共计1.62亿箱,相当于19.4亿瓶。2013年时,中国成人全年人均葡萄酒消耗量已经达到1.4公升。至今,中国是世界第五大葡萄酒消耗国。三年前,中国就成为世界第八大葡萄酒生产国。尼尔森的调查显示,中国葡萄酒消费的主力军还是集中在北上广等沿海一线城市,山东消费散装酒最多,广东消费瓶装酒最多,而上海消费起泡酒最多。这些城市消费水平相对较高,对葡萄酒认知相对更深,因此更易接受不同的葡萄酒消费。当然,葡萄酒在内陆的消费也有所增长,但相对沿海城市要缓慢一些。在渠道上,中产阶级消费者看重购买便利性,便利店也同电商和大卖场一起成为购买进口葡萄酒的主流渠道。
从葡萄酒产地来说,中国的葡萄酒市场,进口产品与国产品牌不断做着增量工作。当然也存在竞争。如果从品牌的维度来讲,不断涌入的国外品牌与不断崛起、新生的本土品牌都让中国的葡萄酒市场老将角逐,新秀招展。
市场不断扩容,但谁吃了最多的蛋糕?尼尔森调查发现,目前在中国市场,进口葡萄酒已占1/4的市场份额,并且比重还在逐年上升。
如此,进口葡萄酒本就在中国市场占据重要位置,而随着新关税政策的东风,进口葡萄酒的叱咤又进入新波。进口酒继续增长。酒类进口商分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1—7月,葡萄酒进口量同比增长16.74%,金额增长21.67%。
今年上半年,中国葡萄酒进口量总计3.5亿升,进口额13.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7%和22%。经过6月单月瓶装酒进口额同比下降后,进口酒开始高歌猛进。2015 年中国进口葡萄酒总量和总额都比 2014 年有大幅增长,进口葡萄酒总量同比增长 45%;总额同比增长 34%;平均价格同比下降 7.3%。
从进口葡萄酒产国来看,智利统居着中国进口散装葡萄酒,法国稳坐瓶装葡萄酒老大,两者是中国进口葡萄酒的主要来源国。区别在于,法国主要得益于其高品质和品牌推广,而智利主要是价格方面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