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路背景
在我国北方葡萄产区,冬季冻害是影响葡萄可持续生产的关键生态因素。在冬季绝对低温低于-15℃的地区,为了避免冻害传统生产措施就是进行葡萄下架埋土防寒。虽然埋土防寒的越冬效果显著,但是操作过程繁琐,每年都要下架、埋土、出土、上架,因埋土防寒所耗费的资金占到整个葡萄园全年生产成本的1/4-1/3。葡萄上架、下架不仅麻烦,而且还会对树体特别是枝干造成机械伤害,进而诱发土传病害如根癌病、蔓割病等,导致树势衰弱,寿命缩短。为了追求优质,原来适应下架埋土的葡萄树形‘多主蔓自由扇形’已经被标准化的单主蔓树形所取代,葡萄下架的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埋土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化葡萄产业的需要。大规模机械化生产也迫切需要新防寒技术的产生。
本团队长期研究发现,葡萄地上和地下器官对低温的忍耐能力不同,枝条及芽子的抗寒能力远远高于根系。一般欧亚种栽培葡萄品种如赤霞珠、美乐、蛇龙珠、西拉、霞多丽、贵人香等,枝条的韧皮部完全冻死时的温度在-17~-19℃,木质部半致死温度在-25.35~-27.53℃,芽半致死温度在-16.83~20.12℃;而欧亚种葡萄根系韧皮部半致死温度在-4.78~-6.21 ℃,抗性砧木不同品种根系韧皮部的半致死温度在-6.69~-10.41 ℃,显著高于欧亚种(许宏,2004;高振,2014)。目前埋土防寒的方法是将整体植株一起埋到土里,用工多,机械化操作难度大,且由于地上部树体体积大、空隙大,取土、埋土以及撤土的工程浩大,因此许多寒冷地区埋土厚度不足,对根系保护不力,往往造成植株特别是根系部分冻害,因此,我们在充分研究不同器官抗寒能力以及进行分类保护的实践检验基础上,提出了分类防寒的新思路,即葡萄冬季防寒的关键在于保证根系不遭受低温伤害。这为简化埋土防寒提供了理论依据。
2、关键技术
在土壤封冻前开始进行根系防寒。用埋土防寒机械从行间取土覆盖到根系集中分布区,在树干两侧各培土宽50~80 cm,厚20~30 cm,形成一个根系保护层。
覆土宽度根据当地冬季温度极值而定。对于冬季低温极值≥-15 ℃的埋土防寒临界区,单侧覆土宽度≥50 cm、厚度20cm即可,行距要求在2.5米左右;亦可以用淋膜覆盖地面来取代覆土。
对于冬季绝对低温在-15~-20 ℃、且风大干旱的埋土防寒区,单侧覆土宽度>50 cm,厚度>20 cm,可结合枝干覆盖再生毡,既保护枝干,也能再提高地温;要求行间距2.5-3米。
对于冬季绝低温在-20 ~30 ℃的埋土防寒区,单侧覆土宽度60-80 cm,厚度≥30 cm,要求行间距在3.5-4米;同时结合枝干覆盖淋膜,进一步增加土壤保温效果,整体保温保湿效果显著。
3、试验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