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31186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体系介绍
黑龙江省葡萄科研与产业发展历程回顾 [2016/7/1 10:18:47]   来源:哈尔滨试验站 编辑:Admin 【字体:|】【打印:打印
 

  黑龙江省冬季寒冷,不同区域极端最低温度-32~-52℃,全省年平均气温在5℃--4℃之间,-30℃以下温度可持续271天;因受内陆高温气压及西伯利亚季风的交替影响,大陆气候特征明显,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年平均降水量在400650毫米之间;无霜期在100150天之间,大部分地区的初霜冻在9月下旬出现,终霜冻在4月下旬至5月下旬结束,全省≥10℃的有效积温在1900℃~2900℃之间;日照时数在23002800小时之间,冬季为短日照时期,夏季为长日照时期。特殊的地理气候特点,即制约了葡萄的生产发展,也奠定了有利条件。

 

  上世纪五十年代,我省并没有优良的葡萄栽培品种,仅在俄侨院内栽有一些野生山葡萄或抗寒性较强的贝达品种,用以美化庭院或自制葡萄酒。1956年建立哈尔滨园艺试验站(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分院前身)后,科研人员开始引进葡萄栽培品种,并采用“空心棚盖防寒法”对自根苗树体进行防寒越冬。这期间,筛选出品质优于贝达的耐格拉、沃尔顿、红葡萄等一批适于我省栽培的品种,并获得亩产3000斤葡萄的高产。这在当时是一件了不起的创举,开辟了栽培品种葡萄在我省种植的历史。

 

  用“空心棚盖防寒法”防寒自根苗树体费时费工,种植成本过高。于是,从六十年代开始,借鉴国外采用栽培品种做接穗,用贝达品种做砧木,通过硬枝嫁接方式生产葡萄苗木以防治葡萄根瘤蚜的方法,我省开始用贝达做抗寒砧木,应用硬枝嫁接苗于葡萄生产中。贝达砧木苗极大提高了葡萄根系的抗寒性,冬季防寒时直接对匍匐的枝蔓覆盖土壤即可实现安全越冬,方法简单易行。但是,由于贝达砧木抗寒力的局限,还有硬枝嫁接苗下架时接口处容易折断或易长自根,管理困难,树体周期性冻害也时有发生。于是研究人员开始用山葡萄做砧木进行硬枝嫁接苗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山葡萄硬枝枝条扦插生根困难,且与嫁接品种亲和力较差,苗木成活率极低,无法满足生产上的需求。于是,创新抗寒砧木苗木繁育技术成为葡萄生产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七十年代末期,科学研究逐渐恢复正常,葡萄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再次被重视。根据本省气候特点和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人员首先开展了用山葡萄做砧木就地绿枝嫁接栽培品种的“葡萄换根技术”研究,即建园时首先定植山葡萄苗,再把栽培品种的绿枝接芽就地嫁接在山葡萄苗上。“葡萄换根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葡萄树体的抗寒力,防寒难度也由此极大降低,葡萄生产效益大幅度提高。该项技术成果1978年被黑龙江省科学大会评为优秀技术奖。

 

  此后,研究人员陆续进行了葡萄简易贮藏保鲜试验,运用气调原理与窖藏方法相结合,使红香水、美洲红、耐格拉等品种保鲜期达到3-6个月,为延长新鲜葡萄供应期提供了简单易行的有效方法。该项技术成果1982年获得省农牧厅技术改进三等奖。

 

  八十年代初期,我省开始陆续引进日本巨峰系列品种,同时期也是第一个把沈阳农大傅望衡教授从美国引进的系列品种进行试验栽培的省份。由于自然气候无法满足品种的生长要求,研究团队开始进行不同设施结构种植葡萄的效果试验,主要设施类型有塑料冷棚、带有一面墙体的日光温室、带有三面墙体的日光温室及日光节能加温温室等。试验表明:利用不同结构类型设施种植葡萄,有效延长了葡萄的生长期,减轻了葡萄病虫害的发生程度,提高了树体的越冬能力,使得我省种植优质的欧美杂交种葡萄及欧亚种葡萄成为现实,也因此开创了我国设施化葡萄种植的先河。

 

  之后,随着寒地葡萄生产的快速发展,为解决生产上对抗寒砧木苗的大量需要,葡萄研究团队成功研究出当年播种山葡萄种子,当年进行苗木绿枝嫁接,当年出圃优质苗木的“葡萄快速育苗技术”。该项技术育苗技术,具有育苗速度快、出苗率高、苗木质量好、接口愈合好、根系发达、方法简便易行等优点,为寒地葡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4年该项技术成果获得黑龙江省优秀成果三等奖。

 

  随着葡萄抗寒育种与栽培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化,把单一技术成果进行综合应用,逐渐成为葡萄生产发展的必然要求。于是,1982年在省科委的支持下,“葡萄大面积抗寒丰产栽培技术”专项开始实施。项目指标是在一个乡内,栽植葡萄一千亩,在栽植第五年达到平均亩产千斤,并提出亩产千斤的技术模式。项目实施地点我省宾县新立乡,种植面积几经变化后,1986年千亩葡萄园终于建成,其中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庆华村面积达497亩。1989911日省科委组织相关专家对项目进行验收,经过随机取样,对3-4年树测产,平均亩产2173斤,超过项目的指标要求。七年的实践表明,采用的快速育苗、育大苗、快速建园、提早结果等综合配套技术建园,措施科学,效果显著。1989年该项目通过验收,1990年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至此,寒地大面积发展葡萄生产技术已经成熟。

 

  与此同时,抗寒新品种选育技术也日渐成熟。为加快抗寒育种进度,使杂交苗提早结果,通过对杂交种子积极促进和适当控制的方法,在山葡萄砧木上就地嫁接品系种芽,使葡萄杂种苗较以往常规育种方法提前3-4年开始结果,缩短了葡萄育种年限,为寒冷地区葡萄育种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新方法。通过该种方法,选育出一批优良品种和品系,如78-3778-48品系及蜜汁品种等。1983年,该项育种技术获黑龙江省优秀成果三等奖,选育出的蜜汁品种1996年获得省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设施葡萄面积快速发展,发展地区主要集中在哈尔滨、大庆、牡丹江、双鸭山、七台河、黑河、同江、密山等大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