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两个月,正是桂林葡萄丰收上市的季节,但在兴安县溶江镇,有近百位种植户,今年收获的却不是一颗颗晶莹饱满的葡萄。由于用了一种号称可以让葡萄“软枝、大
果”的肥料,这近百位种植户每亩葡萄地损失8000元左右。当地农业部门虽然处罚了肥料经销商,但葡萄种植户的损失赔偿却没有着落。
近几年来,假劣农药、化肥等问题农资坑农事件时有发生,但农民维权之路却往往陷入僵局。一方面,面对经销商和厂家对责任的推诿,农民们束手无策,另一方面,面对司法诉讼高昂的时间和金钱代价,农民又只能望而却步,维权往往不了了之。
高价肥料“买”来亏损
兴安县溶江镇被誉为华南最大的葡萄种植基地,这里的农户几乎家家都种植葡萄,村民老唐也是其中之一。
老唐种葡萄已近二十年。靠着种葡萄的收入,他前几年修建起了一栋二层楼房,今年还计划买辆车。
今年5月,溶江镇农资经销商肖某告诉他,店里进了一批新肥料,效果很好,不含激素,能结软枝葡萄。“别的村用了都说好。”肖某信誓旦旦的保证。
老唐并不怀疑肥料的质量,因为肖某经营农资已经快四年了,镇上农户使用的农资大多是在他那购买。但让他犹豫的是这款名叫“巨护”的叶面肥料价格。
“一瓶100毫升,大概能打一亩地的葡萄,一瓶售价就是100块。”老唐说,原先使用的叶面肥料,一亩地不过14元。
犹豫再三,老唐还是将今年的叶面肥料换成了“巨护”,他期待这款肥料能带来“结出软枝葡萄”的效果。
“现在市场上最好卖的都是软枝葡萄,一斤最高能卖4到5块钱。”老唐说,自己家里种植的巨峰葡萄,原先售价一斤最高也不过3.3元。另外,巨峰这个葡萄品种,原本就容易掉粒,“巨护”的宣传“不掉粒,提高产量,软枝葡萄”,几乎句句都戳中老唐等农户的软肋。
“虽然成本提高了,但是如果能够提高产量,还是软枝葡萄,今年肯定是个大丰收。”老唐说,他咬牙购入了8瓶巨护叶面肥料,给自家10亩葡萄园都喷了药。
喷施分两次,第一次喷施后,老唐觉得葡萄似乎有点异状,一些葡萄开始掉粒,枝条也没软化。心存疑虑的他找来肖某。“肯定没问题,成熟后就会软下来。”肖某这样保证,同时他还叫人帮老唐家的葡萄喷施了第二次。
听信肖某的保证后,老唐开始静候葡萄成熟。
7月,葡萄开始陆续成熟,就在老唐满怀期待地开袋“验货”时,看到的却是一串串开裂的葡萄,和乱飞的蚊蝇。由于葡萄开裂腐烂,滋生出了不少蚊蝇,打开种植套袋,一群群往外飞。
前来收购葡萄的经销商看到这个情况,纷纷摇头,不愿采购。老唐今年的葡萄丰收梦落了空。
索赔之路一波三折
据了解,今年,溶江镇有近百户种植户,近200亩葡萄种植地出现了葡萄掉粒、开裂、硬枝的问题。他们无一例外都购买使用了肖某推销的“巨护”叶面肥。
肯定是肥料出了问题。为了得到赔偿,老唐联合了一些受害种植户走上了维权之路。
8月,溶江镇政府组织双方调解赔偿事宜,无果。随后,老唐等人又“告”到了兴安县农业局。
县农业局现场查看后,确认了葡萄有果蒂粗硬、裂果、易掉粒等现象,而后查询“巨护”肥料的登记信息,发现其使用适宜范围是“黄瓜”,葡萄并不在其适用范围。但老唐等人购买的“巨护”肥料包装上,赫然写着“适用于夏黑、巨峰类葡萄”字样。
县农业局依法对肖某进行了处罚。对于农户的损失,农业部门表示,无法强制要求经销商赔偿。
种植户们又来到了县工商局。工商部门了解情况后表示,农业局已对经营者进行了处罚,工商部门不能重复处罚,对于农户损失,工商部门同样没有强制执法权,只能是行政调解。
9 月7日,兴安县农业执法大队、县工商局公消股再次参与调解这起农资事件。农户们认为,经销商在销售中存在欺骗行为,“致使今年所有使用了这些肥料的葡萄硬
枝、掉粒、裂果,原来亩产1万元的葡萄到现在亩产值不足2000元”,并提出了“赔偿农户每亩8000元,共计1352000元”的要求。
但肖某拒绝接受,调解最后不了了之。
记者多次联系肖某,他也拒绝就赔偿做出回应。
9月14日,“巨护”产品生产商———重庆巨护农资有限公司给兴安县农业局执法大队发来回函称,如果能够证明,这次失收是由于使用“巨护”膨大剂导致,他们愿意赔偿。
“影
响葡萄失收的因素很多,如天气、气温、使用方法等,如果要证明是因为该肥料导致的,需要找双方认可的第三方鉴定机构进行种植实验,并出具检测结果。”兴安
县农业执法大队文队长说,“这种种植实验首先就需要委托鉴定机构培育出巨峰品种的葡萄,然后再施用该肥料,这个时间就比较漫长了,最少也需要一年,还要提
前垫付费用,花费可能要上万元。”
“这个农业实验证据,在司法诉讼时也是决定性的证据。”文队长说。
而走司法诉讼解决赔偿问题,却是老唐等种植户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我们不愿意打官司,”老唐说,打官司就意味着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我们耗不起。”
另外,种植户们在购买农资时,习惯直接登记或赊账,并不会索要发票。“购买的凭证我们都没有,打官司肯定证据不足。”
维权成本成最大障碍
遭遇问题农资,维权举步维艰,老唐的境遇并不是个案。
2014年底,阳朔县老覃等3户农民从当地经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