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避雨栽培近年在南方广泛推广,使得不适于栽培葡萄的南方地区葡萄面积快速增长。受此启发,结合黑龙江省气候特点,为降低生产优质葡萄的生产成本,哈尔滨综合试验站今年率先在黑龙江省进行了葡萄避雨栽培试验及推广。
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部,东经121°11′~135°05′,北纬43°25′-53°33′;全省年平均气温在-4℃~5℃之间,≥10℃的积温在 2000℃~3000℃;无霜期100~160天,大部分地区的初霜冻在9月下旬出现,终霜冻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结束。是全国纬度最高、气温最低、无霜期最短、有效积温最少的省份,这些气候特点都是制约葡萄栽培的关键因素。基于此,上世纪七十年代,黑龙江省在全国率先进行了葡萄设施化栽培试验及生产推广,并由此推动了黑龙江省葡萄产业的提档升级;同时,由于抗寒砧木的广泛应用、抗寒品种的选育成功、抗寒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我省露地葡萄的栽培面积也因此得到快速发展。
黑龙江省降水表现出明显的季风性特征,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充沛,占全年降水量的65%左右;冬季在干冷西北风控制下,仅占全年降水量的5%;5~9月生长季降水量可占全年总量的80%~90%;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多介于400~650毫米。“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促使一年生作物迅速生长,短期成熟;但是,对于露地葡萄生长,则是不利因素,给葡萄生长期管理带来很多麻烦,如夏季枝条生长量较大,霜霉病、黑豆病、炭疽病及白腐病发病严重,致使用药次数增多,修剪量较大,葡萄树体营养消耗较多等。
黑龙江省全年日照时数在2300~2900小时之间,夏季日照时数在700小时以上,为全年最高季节;冬季日照时数是一年中最小的季节,绝大多数地区在500小时以上。对于全国而言,黑龙江省在作物生长季光照充足,加上昼夜温差较大,对于葡萄生长也是有利条件,使果实颜色鲜艳,风味浓郁。对于设施化葡萄栽培,棚膜或墙体会带来一定的减光效应,生长季光照不足的地区,葡萄设施化栽培更会加剧光照的不足;而对于黑龙江省的设施化葡萄生产,则不存在光照不足的障碍。
黑龙江省设施化葡萄生产主要指塑料大棚(冷棚)、日光节能温室及加温温室等葡萄生产;露地葡萄生产主要指庭院葡萄及大面积的坡耕地及平原葡萄生产。我省设施化葡萄栽培优势显著,但是由于设施投资较大,制约了葡萄面积的快速发展;同时,由于以上设施结构的相对封闭性,设施化栽培葡萄遭受高温危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叶片烤焦、果实日灼等。露地葡萄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是黑龙江省的气候特点,如冬季严寒、无霜期短、有效积温不足等,给葡萄生产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如树体生长时间不足、冬季需要下架防寒等。
根据本地区的气候及资源情况,总结我省设施化栽培葡萄及露地栽培葡萄的不同特点,笔者认为在黑龙江省推广葡萄避雨栽培有以下优势:
一是避雨栽培设施结构简单,架材可因陋就简,投资少,适于大面积应用推广;二是避雨栽培塑料膜使用量少,且在整个生长季没有通风、卷棚膜等繁琐劳动,降低了葡萄生长期的管理难度;三是避雨栽培结构即避雨又通风,降低了霜霉病、黑豆病、白腐病及炭疽病的发病率,大幅度降低了的农药使用成本,使葡萄果实达到绿色或有机食品标准;四是避雨栽培结构相对开放,不会出现温度骤然提高的现象,避免了夏季高温对葡萄叶片及果实造成的日烧、气灼等伤害;五是避雨栽培在早霜来临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起到保护叶片的作用,起到延长葡萄生育期的作用;六是避雨栽培棚膜在冬季时撤除,葡萄越冬时处于自然条件下,葡萄用土或棉被防寒后,还可以接受自然降雪的覆盖,使葡萄树体越冬更加安全。
总之,葡萄避雨栽培在黑龙江省是一种新的栽培模式,是介于设施化栽培与露地栽培的一种中间类型。哈尔滨综合试验站在本次试验设计中,将开展鲜食与酿酒葡萄的品种试验及不同架型、不同叶幕形的相关试验。
在此,哈尔滨综合试验站真诚地希望得到体系各位专家的具体指导及大力支持,为黑龙江省葡萄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