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342908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国内新闻
为何葡萄酒企业高管频频离职? [2015/5/20 14:09:11]   来源:互联网 编辑:Admin 【字体:|】【打印:打印



  自从2014年年底到现在,太多的葡萄酒企业出现高管离职或是岗位异动的现象,许多葡萄酒公司的重要职位一直空缺。

 

  但另一方面,据笔者了解,很多有经验的酒业经理人又在寻找慧眼识人的“伯乐”,大批酒业人才被“闲置”。

似乎,现在的葡萄酒行业正上演着人才严重错位的戏码。造成这种现象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有人说,行业不景气,高管完成不了业绩离职,招聘高管的企业又给不出有吸引力的条件,由此形成拉锯战;有人说,行业调整,旧人已无法适应新局面;也有人抱怨,企业没有将足够的权利下放,造成经理人难以大展拳脚……


  个人抱怨无明君,组织抱怨寻不到良人辅佐。这样的戏码,经常上演!

 

  高管频离职

 

  2015年424日下午,圣皮尔精品酒业(下称ASC)发出公开函,宣布华金声(John Watkins)将于2015531日辞去首席执行总裁一职。


  其实在2015年过去的这几个月中,葡萄酒业大商中出现高管离职的,还远不止ASC一家。2015年初,浙江商源国际酒业有限公司原总经理宋恩庆低调离职。据多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整体市场环境不好的2014年,宋恩庆带领的、以卖中端价位为主的商源国际,仍实现了几百万元人民币的盈利,成绩还算不错。50多岁的宋恩庆,无疑是商源一员老将与猛将。


  此外,上海保利酒业总经理解成群也于年初离职。


  追溯到2014年下半年,高管变动频率更高:原王朝酒业总经理郝非非、建发酒业总经理杨文华、上海吉马酒业总经理吴伟、上海浩奈酒业董事总经理张浩、也买酒CEO刘君、上海卡斯特总经理潘汝显都在2014年内相继离职。

 

  贤才难觅?

 

  理论上,如此多的酒业人才离开原有企业,也就意味着原有企业在选择新任高管时的选择面更广,但实际情况是,不少葡萄酒公司现在出现了高管荒,许多公司,都为找不到合适的职业经理人而发愁。


  莉兹国际贸易(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下称“莉兹国际”)刘峰伟告诉笔者:“我在招市场总监的时候,在行业内几大葡萄酒贸易公司任职过销售总监的人,我都见过。我发现拥有很完善体制的公司,每个职位都有固定的职责。这会让公司在管理上和运行起来很有规律,但同时也制约了人在创造力的发展。我希望我们负责市场的管理层与销售人员,需对中西方文化都非常了解。能够通过自己的经验、自己的人脉,在产酒国敏锐地发现很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如何通过自己的才能让自己的产品吸引到客户,这除了销售技巧,还要有创造力、真正的了解葡萄酒与理解品牌的销售高管,要找到这样的人还是挺难。”


  同样在大肆招兵买马的,还有宁夏懿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宁夏懿丰”)。宁夏懿丰掌舵人吴首锐告诉笔者:“我们现在的整个销售团队都尚未充分建成,从高层的销售总监,一直到大区、省区的销售人才,现在一直在招募,诸多人才我们也一直在接洽。”


  谈到对心仪销售总监的要求,吴首锐坦言:“我们对销售总监的要求,跟许多葡萄酒销售公司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要求加入公司的职业经理人可以从中长期发展的层面,非常理性和良性的考虑。我们希望职业经理人能更侧重于产品的整体品牌架构,以及全国渠道建设的方向去打造,总的来说就是相对全面,而不像许多公司会去看销售经理花了多少钱、卖了多少酒。”

 

  企业主:很多经理人的运作模式跟不上时代

 

  法国百特酒业集团执行董事李昌银则认为,出现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市场环境的变化——新的葡萄酒销售公司对高管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的高管却不具备适应新环境的特质。


  “现在的葡萄酒经营情况和以往不一样,虽然是同一行业,却是全然不同的经营方式。在2013年之前,进口葡萄酒处于利润较高,销售难度不是太大的环境。这种环境的特点是渠道为王——如果高管有一定渠道,通过人脉关系,即使没有品牌支撑,通过这种人脉与渠道即可完成。如果高管有很专业的葡萄酒知识与很丰富的从业经验,即可在这种经营模式中通过自身优势把产品卖出去。”李昌银分析到,“但如今的市场环境,进口葡萄酒的利润在急剧下降,不能像以往依靠单瓶利率支撑一个小公司的运作,而要靠量、靠品牌。”


  “所以,当下以及未来的进口葡萄酒行业,将出现一批有品牌支撑力的平台。而这种平台较以前完全依靠渠道,属完全不同的两种运作模式。未来的高管将被要求树立品牌,对综合管理知识的要求无疑更高。我认为,某些葡萄酒专业知识并不是很丰富,但一些市场推广、品牌运作能力极强的业外人才,诸如以前是饮料公司的人,很有可能会成为葡萄酒行业未来的高管。”李昌银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