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7月1日发布公告称,商务部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葡萄酒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调查自2013年7月1日起开始,通常应在2014年7月1日前结束调查,特殊情况下可延长至2015年1月1日。
自中国商务部6月5日决定启动对欧盟葡萄酒反倾销和反补贴(双反)调查程序以来,进口葡萄酒低价倾销现象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在超市里畅销的部分百元左右洋葡萄酒到岸价竟然只有5元多!业界纷纷呼吁全面清退海外劣质酒,将“双反”调查范围扩至新世界。
百元洋葡萄酒成本仅5元
近年来,随着大批进口葡萄酒涌入导致竞争加剧,进口葡萄酒已经不是高高在上的奢侈品,而以越来越平民化的价格进入商超货架,标价直逼中端国产葡萄酒。
据市内大型超市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最能卖”的酒品就是100元左右的进口葡萄酒。
一位从事进口葡萄酒贸易多年的经销商透露,“国内进口红酒共分两种,一种是直接进口瓶装酒,一种是散装酒。2011年以前,散装酒的进口比重曾达到七八成,这意味着市面上的进口葡萄酒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国内分装的,即运到国内后,厂家再进行勾兑,按口感调配、加水和色素等,最终分装成葡萄酒成品。”
根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散装进口酒的比重虽然从2011年开始首次下降,但仍占30%。以2012年为例,葡萄酒的进口总量为39.45万吨,进口总金额为16.5亿美元;其中散装(>2升)葡萄酒的进口量为12.16万吨,同比增1.1%;进口额1.44亿美元,同比增长15.6%。据此换算,这些散装进口酒平均1.18美元/升,以750ml每瓶计算,可灌装1.6亿瓶,每瓶约0.89美元,折合人民币为每瓶5.46元。
这些折算为5元成本的洋葡萄酒,如何变身为商超里的百元畅销酒?根据进口酒的贸易流程算了一笔账,这些散装进口酒到岸均价为每升1.18美元,加上48.2%综合税(消费税、附加值税和关税)、清关、运输、灌装、酒瓶包装等费用,一瓶750ml的灌装酒最低成本不超过20元,经销商通常会以不低于80元的价格供应给超市或商超,再经过商超10%-15%的加价,到了消费者手中,这瓶酒已是百元价格,在餐馆酒店甚至能卖到两三百元。
散装酒涌入冲击国产酒
“正是这样的暴利,让一些经销商热衷于以极低的价格进口散装葡萄酒回国内灌装,这类酒在国外属于级别最低的佐餐酒,甚至只能算是能入口的酒而已。”专家表示,“如果这些散装酒进口后直接灌装而品质不变的话,还勉强可称为进口葡萄酒,但如果对这些进口原酒再进行勾兑,就完全不能算是进口葡萄酒了。甚至如果有些不规范的厂家,在勾兑中加入非法添加剂,那会产生更大的食品安全隐患”。此前曾有媒体报道,国内有些商家将10吨散酒可以勾兑成30吨甚至40吨的酒,这些“进口酒”的质量与层次可想而知。
据一位做国产葡萄酒代理的经销商黄先生透露,“几年前中国消费者对葡萄酒还很不了解,更不懂分辨,有些灌装酒经过经销商的宣传包装卖到酒楼酒店,能卖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这两年市场规范了不少,灌装酒的价格没那么离谱,降到几十到一百多元,而且主要进入商超渠道,直接冲击了原来具有价格优势的国产葡萄酒。”
欧盟年贴40亿倾销劣酒
早在去年8月份,中国酒业协会就曾代表国产葡萄酒行业,向商务部递交申请,要求商务部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葡萄酒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调查报道,就在欧洲内销市场逐年走低的情况下,品质较差的葡萄酒无路可销,中国市场当之无愧地成了欧洲葡萄酒的救星。因为欧洲有很多过剩的劣质产品。这些过剩的产品如何消化掉?曾经欧盟每年要花五亿欧元(约合40亿人民币)去处理这些在欧洲市场无人问津的葡萄酒。最终,产能过剩的劣质葡萄酒很多都被出口到中国市场。
据悉,欧盟国家对葡萄酒农的农业补贴种类繁多,数额也很高,法国一年一公顷葡萄园可以拿到300欧元的补贴。一年下来,整个欧盟对葡萄酒的补贴是在13个亿欧元左右。这更使得很多酒农不愿意放弃葡萄酒的生产。而高额的补贴,也是欧洲葡萄酒成本较低的重要原因。
酒评人指出,近年来,整个世界葡萄酒市场都呈现明显的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