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秋阳正好,枣庄市薛城区沙沟镇零碳数字产业园内一片生机盎然。走进1号智慧蓝莓大棚,株株蓝莓树上,米粒大小的花苞缀满枝头。57岁的岩湖村村民王桂兰戴着无菌手套,指尖灵活地穿梭在枝叶间,正在辅助授粉。
“这要是搁以前,我哪能想到在家门口就能挣上稳定钱!”王桂兰擦了擦额头的细汗,笑着和记者唠起家常,“之前我就在家种种粮食、带带孙子,一年到头也见不着几个现钱。去年园区招人,我第一批报了名,经过专业摘果培训后上了岗,一个月能挣2200块,现在家里买东西都不用精打细算了。”
作为全国首个以零碳数字农业为主题的现代农业园区,沙沟镇零碳产业园自2024年3月开工建设,如今仅投产11个月,为岩湖村、张庄村、北常村等周边村庄提供140多个就业岗位。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零碳”理念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能成为园区第一个入园项目,现在想起来都觉得选对了!”界沟蓝莓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褚衍爽,是园区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受益者。他带着记者走进园区的智慧农业控制中心,墙上的大屏幕正实时跳动着各项数据,1号大棚温度22℃、湿度65%、土壤墒情良好,光伏电站当前发电量1200度。
“以前我们自己在外租地种蓝莓,全靠经验和天吃饭。记得有一年夏天,一场暴雨后大棚断电,温度骤升,一半的蓝莓都烂在了棚里,损失了十几万。”褚衍爽回忆起过去的困境,语气里满是感慨,“入园后完全不一样了,园区不仅有物联网设备24小时监测大棚环境,还能用大数据分析指导浇水、施肥、控温,连电都不用愁——光伏长廊发的电足够园区用,多余的还能并网。今年我们的蓝莓提前2个月成熟,年前就上市了,正好赶上市场空档期,每斤能卖到五六十元,比往年市场价高了近20元。”
提及园区的 “零碳密码”,沙沟镇项目开发办公室主任邵金昶打开了话匣子。他带着记者来到园区西侧的光伏长廊,3.5万平方米的蓝色光伏板整齐排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如同一条守护生态的“能源腰带”环绕着421亩种植区。
“这些光伏板可不是摆设,它们年均发电量能达到861万度,而园区每个月的用电量仅5万度,多余的电能全部并入国家电网。”邵金昶拿出手机,点开智慧农业与光伏储能大数据平台,屏幕上清晰显示着今年以来的减碳数据,“截至目前,我们已经节约标准煤约1100吨,既实现了园区的零碳化运营,每年还能为项目增收320余万元,真正做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赢。”
除了零碳能源支撑,科技赋能也是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邵金昶介绍,园区自规划之初就注重与科研院校合作,先后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等机构,改良、引进石榴、蓝莓品种30余个,通过组织培养快繁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技术,让果树不仅产量高,品质也更优。
“就拿我们的软籽石榴来说,经过品种改良后,果粒更大、甜度更高,去年试种的50亩,亩产达到了2000公斤,比普通品种增产30%,一上市就被订购一空。”邵金昶说。
从一片普通农田到全国首个零碳数字农业主题园区,从单一种植到 “种植+加工+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沙沟镇零碳产业园用11个月的时间,走出了一条 “科技赋能、零碳引领、产业融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