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机械臂的夹爪在葡萄串前悬停,镜头里的每一秒都像被拉长 —— 它要先“看见”圆润的果实,再计算夹取力度、调整角度,可即便反复校准,仍可能夹取落空。
10月19日,杭州钱塘智慧城智能机器人产业园内,IROS 2025 “桃源”与真实世界机器人学习挑战赛线下总决赛的这一幕,恰是机器人从“虚拟理想”迈向“现实应用”的生动缩影。
14支队伍挑战“居家场景大考”
本次比赛共吸引14支队伍参赛,涵盖高校科研团队与企业研发力量,赛事以“真实居家场景”为核心,设置导航与操作两大独立赛道,各赛道包含10项任务,以“完成任务即得分”为评判标准,不严格限制单任务耗时,但要求各队伍在1小时内完成所有挑战,考验机器人在有限时间内的稳定性与效率。
从能力考核维度来看,两大赛道各有侧重。导航赛道使用无机械臂的轮式机器人,要求其根据人类自然语言指令(如“前往厨房”),自主完成“定位-路径规划-场景反馈”全流程,核心考验机器人的空间感知与推理能力——参赛队伍需在赛前基于有限数据集训练模型,让机器人在陌生的100平方米“一比一居家环境”(含客厅、厨房、卧室等区域)中快速适应。
操作赛道则配备双夹爪机器人,聚焦“精细动作执行”,任务涵盖抓取葡萄、堆叠三明治、放置柠檬等,既需要机器人精准识别物体(如区分红盖瓶与黄瓶果粒橙),又要克服物理环境限制完成操作,核心考验视觉识别与机械控制的协同能力。
群核科技空间智能事业部总监王见宇指出,赛事设计紧扣机器人技术发展痛点:“我们希望通过‘虚拟预训练+真实场景验证’的模式,推动机器人从‘实验室理想状态’走向‘现实应用场景’,而海量3D空间数据正是连接虚实的关键基础设施。”
现场直击:葡萄抓取难倒“钢铁手臂”
比赛现场,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操作赛道的“精细动作博弈”。在“将葡萄放入篮子”任务中,机械臂需先通过视觉系统锁定葡萄位置,再调整夹爪力度与角度——看似简单的动作,实际耗时往往超过3分钟,且存在夹碎葡萄或抓取落空的情况。
相比之下,人类手臂可通过神经反馈瞬间调整动作,两者的“灵活度差距”直观呈现了机器人在真实物理环境中的执行难点。
“不要小看这些尝试,每一次抓取都需要完成‘物体识别-坐标定位-力度计算-动作执行’四步,任何环节的偏差都会导致失败。”南洋理工大学“manip star”团队队长郭文锴解释。
这支由5名学生组成的队伍平均年龄仅22岁,成员均为人工智能操作方向专业,有博士生,也有本科生。郭文锴介绍,团队赛前在虚拟环境中完成了数千次训练,模型准确率可达95%以上,但到了真实赛场仍面临挑战:“硬件适配时间不足,而且现实中的重力、电机驱动限制,都是虚拟环境中难以完全模拟的——比如我们想让机械臂做一个小角度调整,在模拟器里能精准实现,真机却可能因为负载问题‘卡顿’。”
上城打造产业新高地,具身智能迎来发展新机遇
“这场比赛不仅是技术比拼的舞台,更是产业链协同创新的纽带。”杭州钱塘智慧城管委会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周建永表示,园区围绕机器人产业已形成“上下游协同”的生态,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应用,从技术研发到场景落地,已聚集50余家相关企业,此次赛事正是对园区产业基础的一次“实战检验”。
从企业视角来看,赛事为技术转化提供了“试验田”。杭州动微视觉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敏深耕仿生视觉领域,其团队研发的“仿人眼视觉系统”已与多家头部机器人企业合作。他认为,赛事暴露的“操作精度”“环境适应”等问题,正是企业技术研发的方向:“现在机器人视觉多依赖传统算法,速度和灵活性不足,我们的仿生视觉系统能提升动态识别效率,未来可帮助机械臂更快应对真实场景中的变量。”同时,刘敏提到,园区为企业提供了研发补贴、免租场地及上下游对接资源,“这让我们能专注于技术突破,而赛事则让我们直接接触到高校的前沿算法,为产学研合作搭建了桥梁。”
据了解,两大赛道冠军团队将各获7万元现金奖励,亚军、季军分别获得3.5万元与2.1万元奖金,所有线下参赛队伍均获得定制证书与机器人代金券。此外,冠亚军团队将受邀参加10月20日的IROS 2025 Workshop,现场展示算法方案,与全球机器人领域顶级专家深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