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斤阳光玫瑰,一个月就卖空了!”在广水市李店镇飞跃村的电商基地里,致富能手徐广林举着手机,兴奋地向围拢的村民展示电商后台的销售数据,脸上满是笑意。谁能想到,这片曾“路难走、年轻人留不住”的红土地,如今靠着一部手机,让清甜的阳光玫瑰走出了村子,也让乡村振兴的“金点子”结出了“金果子”。
2021年,李亚平带领村民开始主攻种植业,几经对比过后决定从种植阳光玫瑰葡萄开始。“那时候阳光玫瑰最便宜能卖30元一斤,最贵能卖到60元一斤。”李亚平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但第一年由于村民们经验不足,技术还不够成熟,葡萄种植失败了。几乎没有任何气馁和犹豫,李亚平当即决定聘请一位种植专家来村里给予技术指导,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他们就种植出5万多斤阳光玫瑰葡萄,当年就卖出了150多万元。
在同年的村民大会上,徐广林一句“抱团把‘红’的底色、‘绿’的特色融到一块儿闯市场”,点醒了党支部书记李亚平和大伙——光靠线下零售,优质葡萄难卖上好价钱,得搭上电商的“快车”。正是这场“破局之思”,开启了飞跃村的电商之路。
“我种了一辈子地,从来没听说过手机还能卖菜?”60多岁的老党员刘大爷的质疑,道出了不少村民的心声。李亚平深知,推广电商并非易事,改变老观念不能靠“喊”,得靠“干”。于是村两委决定先从党员干部抓起,组织大家学习电商运营、直播技巧,再让徐广林带头“吃螃蟹”。
徐广林的第一个电商订单,来得格外不易。他跟着技术员学拍视频,蹲在葡萄架下拍果实的光泽,站在田间讲种植故事,把“红土地种出的生态果”的卖点搬进手机屏幕。起初直播间只有寥寥几人,他就对着镜头反复练话术;有顾客担心口感,他就免费寄样试吃。就这样靠着一股韧劲,5000斤阳光玫瑰一个月内就被他全部卖完了。
看到实实在在的收益,村民们的态度从怀疑变成了主动。村里趁热打铁,邀请电商讲师进村培训,党员干部也亲自上阵直播,曾经对手机一窍不通的农户,如今能熟练地开直播、处理订单,用短视频讲述飞跃村的红色故事和绿色产业,让阳光玫瑰成了飞跃村的“网红单品”。
走在飞跃村里,记者看到村民们自然而然地将稻谷摊在村委会门前晾晒,穿着整齐队服的阿姨们整齐欢乐地跳着广场舞,土地里一眼望不到头的种植地,迎着耀眼的阳光,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不是手机有魔力,是人心聚在了一起。”李亚平感慨道,他从未想过,曾经负债40万元的飞跃村,现在已经成为年利润超350万元的全国文明村。
电商不仅卖出了葡萄,更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如今的飞跃村,阳光玫瑰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每亩收益突破3万元;育秧工厂的优质稻种,借助电商服务周边万亩良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村里,有的当起电商主播,有的负责物流配送,有的开发文创产品,曾经“空心化”的村庄,如今充满了烟火气和活力。飞跃村的电商故事,不仅是一部产业振兴的创业史,更是一部党建引领、凝聚人心的乡村治理答卷。在这片红土地上,一幅产业旺、村民富、村庄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