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4435535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市场动态
【水润粮安促丰收】⑦红寺堡扬水:葡萄藤下结硕果 乡村振兴有“甜”头 [2025/10/8 17:23:02]   来源:澎湃新闻 编辑:Admin 【字体:|】【打印:打印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的背后,离不开水利的坚实支撑。贺兰岿然、大河奔流,渠系纵横、沃野鎏金,一条条干渠犹如宁夏大地上的“动脉”,将丰收的希望输送到塞上的原野乡村,成为“塞上粮仓”最坚实的底气。

 

  红寺堡扬水:葡萄藤下结硕果

 

  乡村振兴有“甜”头

 

  当秋意漫过罗山余脉,红寺堡扬水灌区5.2万亩葡萄园铺展开鎏金画卷。藤架上,紫红光晕包裹的果实晶莹饱满,在风中酝酿出清甜香气。这片曾是荒漠的土地,因为黄河水的浇灌,正迎来一年中最富生机的丰收季。

 

  踏入位于海子塘灌域的宁夏汇达阳光生态酒庄6400亩葡萄种植基地里,清甜的果香瞬间萦绕鼻尖。抬眼望去,葡萄藤架郁郁葱葱,一串串葡萄如紫宝石般镶嵌其中,圆润饱满、色泽诱人。村民们手持剪刀,手法娴熟地将葡萄剪下,小心翼翼地放入筐中;酒庄内,现代化生产线启动,一筐筐鲜葡萄经传送带送入设备,完成压榨、发酵。酒庄首席酿酒师李财说:“葡萄酒酿造需要许多非常精细的工艺,涵盖从葡萄种植、采摘、修剪,到进入酒庄后的萃选、除梗、粒选等多个环节。今年光照足,管理处供水及时且精准,葡萄的出汁率大概在60%1吨葡萄可灌装750ml规格的葡萄酒1333瓶。按目前情况估算,今年酒庄大概能酿造500吨左右葡萄酒,预计总产量可达60多万瓶。”

 

  葡萄产业的发展,不仅让酒庄收获了“甜蜜”收益,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海春义夫妇正麻利地将葡萄套袋装箱。“我们是弘德村的移民搬迁户,家里的土地已经流转出去了,以前总惦记着外出打工,现在守着葡萄园就能挣钱,还能照顾家里。”他们笑着说。扬水工程浇灌出的新希望,不仅带来了家门口的就业岗位,更催生了观光采摘、电商物流等新业态,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 “压舱石”、维系生态平衡的 “调节器”、促进乡村振兴的 “动力源”,今年以来,红寺堡扬水管理处厚植为民情怀,坚持把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本着 “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统筹调度、上下联动” 的原则,统一安排好需水高峰期机组优化组合、水量输配调度、安全生产等各项工作,确保灌区作物不受旱不减产,为灌区群众提供水源可靠、水量足额的供水服务。同时,把节水工程建设作为 “硬节水” 的关键举措,协助灌区政府开展高效节灌工程改造,大幅提高灌区供水保障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把灌溉用水管理作为 “软节水” 的重要手段,遵循 “四水四定” 原则,对灌溉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统筹满足灌区群众多样化用水需求,通过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广高效节水技术等举措,稳步提升灌区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和年节水能力,让黄河水引得进、浇得上、用起来集约高效。

 

  午后斜阳下,葡园里工人仍在忙碌,酒庄发酵罐静默运转,等待葡萄完成从果实到佳酿的初阶蜕变。红寺堡灌区的丰收季,不只是葡萄的醇香,更是扬水工程全心全意浇灌的希望,是这片土地从荒芜走向丰饶的生动注脚,唱响了“黄河水甜、共产党亲、总书记好”的时代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