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葡萄采摘,不少人脑海里会浮现“人工挎篮、手举剪刀,弯腰穿梭藤蔓间逐串剪摘”的场景。但9月1日,在句容市二丫葡萄专业合作社的葡萄藤下,这一延续多年的传统画面被彻底颠覆——橙色机械臂灵活转动、摄像头精准锁定熟果、夹剪利落剪下葡萄串,江苏大学研发的葡萄采摘机器人以一套熟练的采摘动作,改写了“靠人摘、凭人扛”的农忙旧貌。
智能农机集体“亮绝活”
这是镇江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在此举办葡萄采摘智能装备与技术观摩演示活动,40名果园规模化种植户现场“围观”。割草机匀速清理杂草,运输机平稳转运物资,无人植保机精准执行命令……各类果园农机有序作业。而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会摘葡萄”的机器人,由江苏大学农业机器人团队自主研发的双臂与单臂葡萄采摘机器人。
双臂葡萄采摘机器人拥有带轮子的灰色底座,能灵活穿梭在葡萄架间,上方的橙色机械臂如同“灵巧双手”,配备摄像头、夹剪等装置。机器人通过摄像头锁定成熟葡萄串,机械臂随即定位、夹取、切割,将采摘下的葡萄放入下方的果篮里,一套动作行云流水。“各种设备‘大显身手’,让农业生产满是科技范!”句容市二丫葡萄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娟感慨地说,演示现场让大家直观看到“科技种地”的力量。
机器人每小时可摘1800串葡萄
“据测试,这款双臂葡萄高速采收机器人每小时可采摘1800串,但对葡萄园环境有一定要求,比如葡萄架高度、地面平整度要达标,才能让它更顺畅地作业。”镇江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黄修德介绍。而江苏大学研发团队此前的测算更让种植户心动,若技术成熟,机器人单机日采摘量可达人工的10倍,且单次投入后仅需极低运营成本。
这一突破背后,是科研团队近20年的持续攻关。据悉,江苏大学农业机器人团队从专用手爪、机械臂、单臂机器人起步,逐步研发出农用灵巧手、多臂高速化设备,最终实现全自主作业。
尽管目前采摘机器人仍处于测试阶段,但已引来不少种植户的关注。“葡萄采摘时一般天气炎热,工人都是清晨进棚采摘。有了机器人,天再热也不怕。”参与观摩会的一位种植户表示,机器人能从早到晚不间断作业,便于降低人力成本、提升采摘质量,为规模化种植提供了解决方案。
从“能干活”到“干得好”
全球农业正经历从“人力依赖”到“智能替代”的转型。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农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246亿元,2020年至2025年复合增长率达18%,预计2030年将突破498亿元。细分领域中,植保无人机占比35%,智能播种、收割机器人占比28%,畜牧养殖机器人占比22%,物流运输机器人占比15%。这些田间地头的“新农人”,正成为智慧农业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江苏大学农业机器人团队围绕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目标,首次提出农业机器人研发推广的“双十”黄金法则,即农业机器人效率可替代10人以上人工的工作量,单机成本不高于十万元。这一法则推动我国农业机器人研发从“能干活”的功能实现阶段,迈向“干得好、成本低”的高性能阶段。目前,该团队已围绕苹果、葡萄、猕猴桃等高经济价值果品,推出多台套农业机器人样机,除多臂高速采摘机器人外,全自主巡检机器人在作业效率、通用性上也实现突破;套袋、疏果、授粉等领域的机器人技术,也在加速推进。
智能采摘机器人靠先进传感器和人工智能“精准干活”,既提效又降本,是果树种植的全新解决方案。随着这类技术的成熟与推广,智慧农业将加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