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2768381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市场动态
大连大学蓝莓生物育种团队:用中国“芯”的蓝莓实现中国农业科技突围之路 [2025/8/12 9:36:19]   来源:新华网 编辑:Admin 【字体:|】【打印:打印


  7月末的大连气候宜人,在大连大学蓝莓遗传育种科研基地,站在地垄放眼望去,一簇簇一丛丛硕大的“侠女”蓝莓挂着白霜如繁星般缀满枝头。正是蓝莓成熟的季节果园长势喜人、丰收在即。

 

  据统计,2024年中国蓝莓种植面积超过110万亩,产量约50万吨是全球最大的蓝莓生产国,然而二十年前蓝莓还是原产国外价格昂贵的“高端果”“小众果”,曾一度90%依赖进口,不仅果实贵,种苗价格更是高达数十元一株。

 

  如今蓝莓产业实现破局“逆袭”,这个励志故事的背后大连大学蓝莓生物育种团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世界蓝莓看中国,中国蓝莓看连大”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育良种到育人才,从“天价洋苗”到“中国好种”,这支来自连大的“育种天团”让蓝莓走进千家万户,让小浆果成为乡村振兴的“大引擎”。

 

  从“跟跑”到“并跑”  “让中国人种上自己的蓝莓”

 

  “我的初衷很简单,就是要让中国人种上自己的蓝莓!”王贺新教授是连大蓝莓育种团队的创始人和掌舵人。

 

  他回忆2003年时的情景,彼时我国蓝莓产业刚起步,90%以上的主栽品种依赖欧美进口,85%的新品种受专利保护,自主育种空间被严重挤压。“当时蓝莓种苗一棵要几十元,全靠进口。”

 

  带着“让中国人种上自己的蓝莓”的初衷,王贺新在大连大学组建起一支7人的“小而精”团队。二十余载风雨兼程,如今,这支团队已发展为拥有140余名成员、18名博士的全国顶尖蓝莓生物育种梯队,建立起我国最大的蓝莓种质资源圃,保存着足以支撑产业10-15年发展的“基因库”。

 

  截至2025年,团队累计申报国家新品种权300余项,占全国总量的70%;主持制定辽宁省地方标准9项,参与国标制定1项。承担国家、省部级项目30余项,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近10项。从北高丛鲜食类型到南高丛品种,从观赏园艺类到加工专用型,四大品类的研发突破,让中国蓝莓育种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侠女”出道身手不凡  “育良种打造先进核心芯片”

 

  “每一个品种走到市场端,至少需要10-15年。优良品种更是需要持续实验、迭代,久久为功。”当前连大蓝莓育种团队带头人、育种专家徐国辉介绍说。

 

  以团队培育的“侠女”品种为例,从2013年开始选育,到2015年初步选出,再到2025年正式推广,经历了整整12年。每年的品鉴测试、性能稳定性观察,团队成员从未间断,付出了极大的辛苦与心血。

 

  “侠女”品种一经推出,即获得农户和市场极大认可。在首届大连蓝莓科技文化节的现场,山东莓美哒农业公司总经理王平亮坦言:“我们和王教授的团队合作了十六年,去年品鉴会上一尝就相中了‘侠女’,立马种了100亩。它早熟、易种植、口感佳,市场反馈非常好,尤其是它的香气,在蓝莓中堪称‘高贵品质’。”

 

  这样的“明星品种”在团队成果库里还有很多:适合北方种植的“启明星”“虞美蓝”、有浓浓水蜜桃味的“蜜桃仙子”、直径在30mm以上的特大果“优悦”、亮黑色的加工品种“早黑”、红色果实的“红宝石”、粉色果实的“粉色爆米花”......

 

  数智赋能抢占先机 “学科交叉让育种更高效精准”

 

  “以前育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依托学校多学科优势,团队与信息工程学院智慧农业创新团队开展学科交叉融合,联合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蓝莓种质资源库,涵盖500余个蓝莓品种、5000株优系的蓝莓种质资源。

 

  “我们把遗传规律、基因数据、品种性状都纳入数据库,通过智能设计,能在电脑端模拟杂交结果,预测品种性状。就像给作物做‘基因CT’,我们能精准定位控制果实颜色、香气的基因开关,可以节省5-8年的育种时间,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徐国辉解释道。

 

  这个涵盖果实大小、颜色、抗病性、抗逆性等表型与基因型特征等多项维度的遗传信息数据库,就像给蓝莓建了座“基因档案馆”,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与群体遗传分析,绘制蓝莓重要性状的遗传图谱。并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种质资源进行全面、精准的筛选、鉴定、评价和利用,实现亲本组合智能推荐、子代性状模拟预测及优株概率计算,提高杂交组合筛选效率。

 

  小浆果撬动大梦想 “让中国芯结出更甜更丰硕的未来”

 

  谈及未来,团队制定了清晰的“三步走”规划。

 

  3年内增加品种推广数量,实现团队自主研发蓝莓新品种推广数量10个以上;5年内扩大品种推广面积,实现新品种+技术推广面积达50万亩,占据我国总种植面积的30%以上;10年内经济社会效益超千亿,标准亩产1500斤,50万亩可达成产值750亿左右。带动二产、三产以及信息产业产值超千亿。

 

  日前传来振奋消息,团队已入选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组建单位,将联合沈阳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打造中国唯一的小浆果全产业链研究平台。

 

  二十载光阴,大连大学蓝莓生物育种团队,在小浆果上书写大文章,体现了中国农业科技的突围之路,期待那颗饱含中国“芯”的蓝莓结出更甜、更丰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