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1804547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国内新闻
桂林葡萄“大咖”唐照能,30多年酿出“乡村甜” [2025/7/15 14:51:48]   来源:广西新闻网 编辑:Admin 【字体:|】【打印:打印


  盛夏时节,从高空俯瞰,桂林市全州县枧塘镇“南方吐鲁番”葡萄种植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近万亩设施葡萄大棚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大棚下,一株株翠绿的葡萄长势喜人,绿油油的叶片下,一串串葡萄果实密密匝匝,即将迎来丰收;葡萄园内,个子中等、皮肤黝黑的唐照能,穿梭在葡萄架下,察看着葡萄的长势,并耐心指导果农疏果、剪枝。


  过去30多年来,唐照能以葡萄园为教室,以剪刀、套袋等工具为教具,持续为当地葡萄种植户传授技术。研究葡萄、推广葡萄种植新技术,帮助种植户排忧解难,成了他工作乃至生活的全部。

 

  30多载光阴流转,他从风华正茂到年近花甲,换来全镇葡萄种植面积从1.2亩到1.53万亩的“大扩张”,全镇葡萄种植产业由“不起眼”到年产值超2亿元的支柱产业的大变化。


  近日,记者跟着唐照能走进枧塘镇的葡萄园,听他讲述与葡萄产业的故事。


  一段创业经历与葡萄种植结缘

 

  最初与葡萄结缘,缘于唐照能年轻时的一段创业经历。

 

  1989年,带着致富的梦想,23岁的枧塘镇芳塘村青年唐照能与村里14个乡亲来到灵川县三街镇承包了80亩土地搞种植。在这80亩土地里,他们种植了53亩巨峰葡萄。这个种植基地,是当时广西最大的葡萄种植基地之一。满怀青春热血和干劲的他们坚信:只要勤劳肯干,没有种不好的葡萄。

 

  没有种植经验,也请不到老师教巨峰葡萄种植技术,唐照能他们只能通过自己看书、查资料进行种植。当年春、夏季由于雨水偏多,没有避雨设施,尽管15个人没日没夜地在葡萄园内忙碌,他们种植的巨峰葡萄还是没有收成。当年,他们不仅没赚到一分钱,甚至每人还亏了3000多元。技术不足,宣告他们创业失败。无奈的一行人,只好返回家乡。

 

  “不能失败一次就不干了。”1990年,不甘心失败的唐照能在家乡种下了1.2亩巨峰葡萄。一边潜心摸索,一边精细管护,1991年夏季,1.2亩巨峰葡萄迎来了丰收,并卖出了7000多元的好价钱。

 

  “唐照能种巨峰葡萄,一亩多地搞到了7000多元”这个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一下子在村里传开了。村民们从中看到了商机与效益,开始纷纷跟种。大家纷纷请唐照能当“技术顾问”,他也毫不保留地“倾心指导”。1993年,芳塘村的10多亩巨峰葡萄,亩产高达2500多公斤,还卖出了4/公斤的高价。

 

  枧塘镇党委、政府和县水果部门看到葡萄产业能够为农民快速增收致富,便及时引导农民进行大面积种植。由于唐照能懂技术、会管理,1993年镇里安排他担任全镇葡萄种植技术管理员,负责全镇葡萄种植的管理和技术指导。1998年,全镇葡萄种植面积扩增至6000亩,实现年税收120多万元。

 

  一门心思当好“葡萄指导老师”

 

  “过去30多年来,当好乡亲们的‘葡萄指导老师’就是我最主要的工作。”站在绿意葱茏的葡萄园,唐照能一边笑着和记者“闲聊”,一边向一旁的种植户示范着葡萄“疏果”的技术要领。

 

  盛夏,葡萄大棚内的温度比外面高好几度。记者跟着唐照能在葡萄大棚内走了两圈,很快就大汗淋漓。而汗水,也早已让唐照能湿了衣襟。

 

  “夏季出汗多,冬天吹风多。不过,都习惯了。”唐照能笑着道。不管天气如何变化,葡萄园,一直是他的“主战场”。炎热的夏季,他在葡萄大棚内举办高温天气下葡萄生产应对措施的现场观摩会;寒冷的冬季,他在寒风中手把手教农户冬季清园和修剪技术;病害易发的春季,农户因葡萄发生病害来电请求帮助,他会及时赶赴葡萄园,察看分析诊断后提出解决方案。

 

  每年3月,葡萄春管期开始,唐照能的手机每天用得都是烫手的,“一天能接上百个电话”。而这些电话,都是乡亲们来向他求指导良方,或者邀请他入户指导的。几十年来,唐照能和农民们一起干,无论是几个群众把他拉到葡萄架下请教难题,还是镇里、村里组织的几十几百人的技术培训,他都随叫随到。


  在葡萄种植户的心里,唐照能不仅有问必答,而且有问能答。“有什么难题,只要在微信群里问唐老师,他肯定是第一时间解答。有时候更是直接来我们基地里现场指导。”枧塘镇杨涛阳光玫瑰种植基地负责人蒋经寿告诉记者,在枧塘镇乃至全州县,只要是种葡萄的,“没有人不认识唐老师”。

 

  枧塘镇枧头村葡萄种植大户黄开英种有8亩阳光玫瑰葡萄。去年春季,葡萄苗发黄、发蔫,挂果率低。黄开英和丈夫以为是缺肥了,就一个劲地补肥。但是,葡萄苗的病情依然没有得到改善。“唐老师在葡萄园看了看,就给我开出了药方:葡萄不是缺肥,而是缺铁等微量元素。”在唐照能的指导下,黄开英家的葡萄很快“药到病除”,亩产量还提升了2000斤左右。“有唐老师指导,我们120个放心。”黄开英笑着说。

 

  “给葡萄看病,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都需要注意‘望闻问切’。”唐照能说,这些年,他已经练就了丰富的葡萄管护经验,能通过查看葡萄的叶子、根茎等,判断其病虫害种类,以及给出针对性的管护方法。

 

  随着葡萄种植面积的提升和农户的增加,一家家授课变得困难。唐照能与葡萄种植合作社联手培养“葡二代”,将全镇12个村委种植区划分为12个网格,每个网格选一个有梦想、有冲劲的“葡二代”,为他们集中授课。他还经常带领“葡二代”赴广西农科院、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等地学习,再由他们为网格内的果农上课,结合“互动型指导”真正打通了服务农民的“最后一公里”。现如今,“葡二代”已成为枧塘镇葡萄产业的一支新生力量,他们在示范推广葡萄种植先进技术、加快枧塘镇葡萄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个目标追求果农致富增收

 

  对一个农业科技人员来说,把农业技术学好只是“必修课”,而坚持学一辈子并将技术用于生产,帮助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才是一位农业技术“大家”的“底蕴”和“风骨”。

 

  县水果站站长庾志勇说,多年来,唐照能扎根乡镇,带动全镇3000多户葡萄种植户增收致富。在他的不断努力下,枧塘镇葡萄先后获得“全国优质葡萄评比金奖”“广西好种好品擂台赛‘好吃葡萄’金奖”等系列荣誉。此外,在唐照能的倾心助力下,枧塘镇成功引种了“妮娜皇后”、“南太湖”特早熟等葡萄新品种,优化了当地的葡萄品种结构,有力地支撑着全镇葡萄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目前,枧塘镇共种植葡萄1.53万亩,年产量2.3万吨,年产值超过2亿元。葡萄的香甜,成为整个乡镇百姓最为认可的“乡村甜”。

 

  这些年来,“两头黑”、全年无休是唐照能基本的工作状态。“两头黑”就是天还没亮就出门,天黑了才回家。而因为农户们的需要,周末不休息、节假日不休息更是常态。唐照能说:“种植户不放假,我就更不能放假。”

 

  “只要农民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干下去。”尽管即将退休,唐照能仍保持着服务农民的热情。谈起工作规划,他还是干劲十足。他说,这些年,当地党委、政府对他的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肯定。趁着没退休,他给自己制定了奋斗目标:一是做好工作,继续引进葡萄新品种、做好试验示范,让更加优质的葡萄新品种在枧塘镇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二是培养一支年轻的葡萄种植能手队伍,形成“种植能手+农户”的推广技术新体系;三是打破制约葡萄产业发展的瓶颈,推广土壤改良、绿色防控、省力化、精品化、机械化等全程绿色生产技术,生产出优质、安全、放心的葡萄,让果农们增收致富更加简单轻松。

 

  多年的辛劳,唐照能也曾感到过累和难。多年顶着烈日工作,加上上了年纪的缘故,他的视力有些模糊了,耳朵有些背了。但是,每次看到香甜的葡萄挂满葡萄架,看到乡亲们增收的笑脸,他说,仍觉得“一切努力都值得”。

 

  不过,全身心扑在工作上,也让唐照能觉得很亏欠家人。“一双儿女我基本没空管,都是妻子既要工作又要顾家,很辛苦。”他说,退休后,他希望自己能好好弥补这些亏欠。说完,他又应邀奔赴下一处葡萄园,为另一场丰收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