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鲜食葡萄栽培岗岗位科学家陶建敏教授及团队成员郑焕副教授应邀赴福安市推进体系“服务县域经济”工作。
福安葡萄产业起步于1984年,经过近40年的发展,福安市已经成为我国东南沿海设施栽培面积最大、品质效益最好的优质巨峰葡萄生产基地,成为全市农村脱贫致富效益最为显著的产业。为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福安市优势特色葡萄产业,推动葡萄产业全产业链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相关岗站积极参与了福安葡萄产业技术服务工作。自2022年起,鲜食葡萄栽培岗陶建敏教授作为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服务县域(福安)经济发展工作小组副组长,就葡萄新品种及其配套标准化栽培技术,‘巨峰’葡萄优质高效栽培等新技术开展了多次调研及技术指导、培训工作。
本次活动应福安市人民政府邀请,鲜食葡萄栽培岗与宁德市科技局等多方代表就成立福安市南方葡萄产业研究院进行了讨论。研究院由福安市政府牵头,南京农业大学、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宁德市农科所、宁德市科技局等共同组建。本次会议就研究院建设内容、运行机制(投入机制、管理机制、项目管理机制、人才管理机制)、保障措施、检查考核等内容进行了探讨并初步达成一致意见。研究院的成立,旨在协同打造葡萄全产业链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平台,着力解决好葡萄产业发展中的瓶颈制约和关键环节,巩固特色福安品牌,为福安市葡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11月28日,鲜食葡萄栽培岗陶建敏教授,郑焕副教授在福安市农业农村局林兆华主任,福安市葡萄协会会长、宁德市科技特派员陈荣华、陈海盛等陪同下到宁德市农科所开展葡萄科技小院前期调研。
陶教授一行首先察看了拟建葡萄科技小院办公场所,对科研环境予以了肯定。随后,调研小组深入宁德市农科所溪柄葡萄试验基地,现场察看了葡萄试验园设施及栽培状况,发现该所葡萄基地主要存在几个问题:一是该所葡萄设施大棚较具有代表性,是福安现有设施大棚中较多的一类,棚高较低,通风不良,夏季容易遭受高温热害;二是栽培架势采用“Y”形架,开沟起垄后,主干高度偏低,不易农事操作,且不适宜机械操作,劳动成本较高;三是地下水位偏高,不利于葡萄根系壮大。对此,陶教授对葡萄园栽培模式及管理措施提出了几点建议:一、对传统避雨设施大棚的简易通风改造,可以考虑在拱棚双侧距离排水槽30-50cm处增加压膜槽,遇高温可适当掀膜至压膜槽处达到通风效果,成本低、易推广;二、逐步改良栽培架势,采用水平棚架,抬高架面,便于农事操作和小型农机进入;三、主沟渠深挖排水,园内排灌系统进一步完善,培土起垄栽培。
在结束宁德市农科所调研后,陶教授一行又前往溪柄镇福安市上佳好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指导。该基地占地面积50亩,主要栽培品种为阳光玫瑰,设施化程度较高,4月定植,目前已上架。陶教授实地察看现场后指出,一是园区标准化程度较高,架型设计合理,但单臂栽培架势导致树体生长不平衡,影响根系及树体后续生长;二是在定植后树形培养过程中,主蔓长放致发育成熟度不高,影响翌年萌芽生长及后续架面成型。对此,陶教授建议适当间伐,培养“H”形树形,促进树体平衡发展;对过长的主蔓适当回缩,翌年新梢加强摘心管理,促进枝蔓养分积累,实现树壮、果优。同时,利用稀植大树冠树形,葡萄套种马铃薯,以增加经济效益。
最后一站前往甘棠镇过洋村进行调研、指导。作为习总书记时任宁德地委书记时多次调研过的一个葡萄园,该园目前由于流转等问题,疏于管理,树体长势弱且树形凌乱。陶教授对该园的棚体建设、树形改造、品种更新等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