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35690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国内新闻
葡萄酒全球第一大市场的十年之争 [2013/5/30 17:54:16]   来源: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编辑:Admin 【字体:|】【打印:打印
"

 

 

  随着国内葡萄酒消费量持续快速的增长,中国必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已成为业界的共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谁主导着全球第一大市场,谁就有机会问鼎全球第一的宝座。
  
  传统的欧洲市场在上个世纪诞生出当时的葡萄酒巨头——卡斯特,后来美国市场的崛起又将星座集团送上了巅峰。全球第一大市场的每一次变迁,都会给全球葡萄酒的市场格局带来巨大的变化。
  
  从2002到201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年间,中外企业在相对融洽的气氛下对弈了十年。未来十年,被认为是中国葡萄酒产业发展的“黄金十年”,中国市场也将成为全球竞争程度最为激烈的国际化市场。
  
  从2011年开始,外资为了争夺潜在的全球第一大市场,掀起了第二轮抢滩高潮。他们长驱直入、投资建厂不仅仅是为了争夺诱人的市场蛋糕,更是为了能在未来第一大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做的战略选择。
  
  葡萄酒第一大市场的变迁将为国产葡萄酒品牌带来怎样的机遇,国内企业又将如何应对外国军团的严峻挑战呢?
  
  第一大市场的变迁
  
  “若干年后,全球第一大市场转向亚洲、落户中国,将给国内葡萄酒企业带来巨大的历史发展契机。”张裕公司总经理周洪江如是说道,随着外资巨头纷纷涌入、抢滩登陆,未来中国葡萄酒市场的竞争程度也必将前所未有的激烈。
  
  2002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有整整十年。中国葡萄酒市场经历了十年的快速发展,已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大的市场。
  
  根据国际葡萄酒及烈酒研究机构(IWSR)发布的报告,在中国经济强劲的增长背景下,葡萄酒消费的年增长率从2002年到2006年的7%增长至2006年到2011年的13%。截至2011年底,中国市场葡萄酒消费量又超越英国、位居世界第五,每年总消费量高达19亿瓶。
  
  如果说前十年是美国消费拉动了世界葡萄酒的增长,那么在2015年左右,世界葡萄酒将步入“中国时代”。国际葡萄酒与烈酒展览会组织(Vin-expo)最新预测数据显示,中国市场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到2015年年葡萄酒消费量将再增54%,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消费国。IWSR更是预测,2020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全球第一大市场每一次变迁,都将使世界葡萄酒产业格局重新洗牌。传统的欧洲市场在上个世纪诞生出当时的葡萄酒巨头——卡斯特,后来美国市场的崛起又将星座集团送上了全球第一的宝座。有业内专家就认为,未来谁主导了中国市场,谁就有机会成为新的全球“老大”。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卡斯特、星座、拉菲等全球葡萄酒巨头以各种形式争相涌入国内市场。他们想得到的不仅仅是日益做大的市场蛋糕,更是希望借助中国市场能在未来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面对外资巨头争抢市场,国产葡萄酒品牌开始做出调整,积极应对。最初,国内企业都有“先本土化再国际化”的战略规划,但欧美市场格局已然稳固,且经济陷入萧条,强行进入成本巨大。随着中国市场的崛起、外资的涌入,国内企业意识到中国将成为全球竞争最为激烈的国际化市场。民族品牌纷纷调整战略方向——以本土市场的防御布局为先。
  
  一场可以预见的、前所未有的世界葡萄酒大战即将在中国拉开序幕。如何赢得十年后的那场本土守卫战,已是摆在每个国产葡萄酒品牌面前所必须面对的课题。
  
  可现实是,国内大多数葡萄酒企业无论是整体规模,还是葡萄酒生产、销售的每个环节,与已经涌入的、来自老牌葡萄酒国家的国际巨头相比尚显稚嫩。许多国内企业更是为了贪图眼前一时之利润,全部进口原酒勾兑灌装。
  
  葡萄酒行业中有一句俗语叫“七分原料、三分工艺”,指的是在影响葡萄酒酒质的因素中,酿酒葡萄质量的好坏起决定性因素。进口原酒企业可赚取快钱,搏取一时业绩报表之华丽。可谁都知道,好原料是买不来的。
  
  与进口原酒、赚取快钱的企业相比,酿酒企业选择种植葡萄则是长线投资。葡萄种下三年才结果,六七年后才能酿出好酒。尽管种植葡萄无法见到立竿见影的收益,却能为未来的市场竞争打下根基。
  
  种植酿酒葡萄的土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未来必将是稀缺资源。目前,国内葡萄酒企业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现象。部分企业依赖进口原酒勾兑,全无一亩葡萄园区,而多者如张裕已在山东烟台、新疆石河子、宁夏青铜峡、陕西泾阳、辽宁桓仁、北京密云6大葡萄主产区拥有了30万亩酿酒葡萄基地,成为国内葡萄基地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企业。
  
  张裕公司总经理周洪江指出,如果大量国产葡萄酒品牌的原料都是外国的,在未来激烈竞争中也必然会丢掉本土的市场。毕竟,眼下的中国葡萄酒市场已经成为全球葡萄酒巨头眼中的肥肉,贴身近战不可避免,国内市场的竞争环境再也不可能像过去十年那样宽松与和平。
  
  十年对弈
  
  在葡萄酒行业,外资涌入始于2002年前后。这一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融入到全球经济的大潮当中。从那时,中外葡萄酒企业就坐在了同一盘棋局的两端,对弈厮杀。
  
  2002年,中国葡萄酒消费量只有40万吨(2011年143万吨),年人均消费量只有0.27升。国内的产业格局已经形成了张裕、中粮长城、王朝三大企业为代表第一阵营。
  
  在第一轮外资进入的大潮中,国内市场还未充分成长,外资对中国市场、法律较为陌生,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中外双方甚至还有一定的合作。总体来说,那时中外巨头间的竞争气氛较为温和。
  
  从2001年开始,法国卡斯特集团与国内最大的葡萄酒企业张裕公司以合资合作的方式踏入这片新兴的市场。卡斯特看中的是急速膨胀的中国市场,张裕则是希望借合资合作实现高端化、国际化的转型。上世纪90年代初期,消费者热衷于白葡萄酒,张裕的销量与中粮长城、王朝相比基本相当。1996年,国内兴起“红葡萄酒热”,张裕将整个公司销售资源押在了红葡萄酒上。凭借这一仗,张裕重新夺回了国内领先的位置。
  
  那时,国内葡萄酒都是二三十元的低端产品。从1998年开始,张裕制定出转战高端市场的发展战略,重点推广19世纪30年代创立的老牌子、每瓶价格为六七十元的解百纳,与国内其他产品拉开了档次。但与外国葡萄酒品牌相比,张裕仅凭一己之力很难在高端市场与之抗衡。
  
  张裕公司副总经理孙健回忆道,当时举国热议加入世贸组织,各行各业都开始尝试与国际接轨。张裕预见到,只有迅速提升产品档次、达到与国际品牌比肩的水平,才能在本国市场立足。张裕也希望借与外资合作的契机与国际市场对接,提升酿酒水平,进军高端领域。
  
  由此,在2001年,张裕与卡斯特共同注资800万美元在烟台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专业化葡萄酒酒庄——烟台张裕卡斯特酒庄。酒庄酒是国际高端葡萄酒的代名词,这一酒庄的投建开启了中国酒庄酒时代。
  
  这一时期,外资涌入国内市场的方式,多以销售产品来先行探路,洋酒进入后首先占领的是高端市场。2003年,美国星座公司在与澳洲最大的葡萄酒公司哈迪公司合并,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葡萄酒企业。随后美国星座公司就通过国内代理商进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