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延琳教授代表项目组进行了工作汇报和技术汇报
5月23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组织并主持召开了由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酿酒微生物岗位科学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刘延琳教授团队完成的“中国本土葡萄酒酵母种质资源创新与产业化应用”成果技术鉴定会。专家委员会在听取了项目汇报,审阅了相关资料,进行了质询讨论后认为,成果取得了我国本土葡萄酒酵母从0到1的突破,打破了中国葡萄酒产业对进口酵母的依赖,实现对进口葡萄酒酵母30%的国产化替代,并出口至欧洲传统葡萄酒主产国,解决了我国葡萄酒酵母长期以来存在的“卡脖子”技术隐患与产业风险,为我国葡萄酒产业的“微生物种业”安全提供了技术保障。该成果特色鲜明、创新性突出,对推动我国葡萄酒产业科技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议进一步推广应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原校长陈坚,中国酒业协会执行理事长王琦,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员白逢彦,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园区管委会原副主任赵世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卢江,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师俊玲7位专家担任此次鉴定委员会委员。
“中国本土葡萄酒酵母种质资源创新与产业化应用”成果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持、联合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烟台张裕葡萄酿酒股份有限公司、中粮长城酒业有限公司、宁夏大学、御马国际葡萄酒业(宁夏)有限公司、上海鼎唐国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
从2000年至今,在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刘延琳教授团队历时22年对本土酵母资源进行收集、挖掘、鉴定、优选并实现产业化的开发。建立了保藏2万余株本土葡萄酒酵母的种质资源库,开发了典型特征突出、综合性状优良、功能细分的系列本土酵母菌近30株。相关成果累计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件,发表论文200余篇;为我国葡萄酒产业培养了近百名博硕士生,培训了大批葡萄酒专业技术人才;成果推广应用到我国所有葡萄栽培区,并辐射其他果酒行业,增加了果农收入,促进了乡村振兴,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陈坚院士评价“项目组成员持之以恒,不受诱惑,甘于寂寞,乐于奉献;本项目是一个长期积累的典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