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做葡萄酒生意的贵州茅台最近遭遇挫折。
3月30日,商业那点事儿小编了解到,贵州茅台集团旗下位于法国波尔多地区的露德尼酒庄遭易主,具体金额尚未透露。有消息称,酒庄早在去年底就已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对此,贵州茅台相关人士向小编表示,目前尚不知情。
据了解,贵州茅台集团在2013年买下露德尼酒庄,同年便成立上海茅台海马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茅台法国酒庄产品在中国唯一的代理商。天眼查显示,该公司经营状态目前已显示为“注销”。
事实上,白酒业“白染红”的企业并不少,除贵州茅台外,皇台酒业、青青稞酒、山东景芝等企业也曾布局葡萄酒市场,并推出葡萄酒产品。早在2013年,青青稞酒就收购了美国的马克斯威酒庄,并且成立团队独立运营。2015年,山东景芝从智利、法国进口了葡萄酒,补充产品线。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表示,葡萄酒是国内一个需求开始快速成长的新兴市场,特别是在一二线城市,消费者对高增值率葡萄酒的消费增长迅速,白酒企业自认为具有品牌和渠道优势,可以利用协同效应推动红酒业务发展。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分析称,从宏观来说,企业需要多品牌、多品类、多场景、多渠道、多消费人群的布局,才能去突破瓶颈。白酒企业此前入局葡萄酒市场,也是多元化发展的战略布局。
白酒企业争相布局葡萄酒市场,正是国内葡萄酒市场升温之时。然而,通过布局葡萄酒市场,实现多元化布局,以此来提升业绩的想法却事与愿违,中国葡萄酒产量在2012年达到最高点后,便开始逐年下降。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葡萄酒产量近十年来最高点出现在2012年,产量为138.2万千升,同比增长16.9%,此后便开始逐年下降。尽管到2017年,国内葡萄酒产量始终保持在百万千升,但产量依然处于连续下降的状态。截至2021年,中国葡萄酒产量连续九年下降,并创下近年来的最低值,产量仅为26.8万千升,下降幅度达到29.1%。
朱丹蓬表示,国内葡萄酒的萎缩,是基于消费者的消费思维、行为变化的结果。中国葡萄酒消费者对于产品品质的认可和要求在不断提升,但目前国内葡萄酒市场产业端没有太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国内葡萄酒行业萎缩也是必然的。
沈萌则分析称,国内葡萄酒在品牌和品质两方面都缺乏过硬的竞争力,不仅没有高端品牌存在,即使是在中低端也完全无法和进口葡萄酒竞争,核心原因还是缺乏技术、人才和品牌意识。白酒企业在品牌和渠道方面“自认为”存在协同效应的优势,但实际上并没有,白酒品牌不能直接延伸到葡萄酒品牌。
中国作为白酒生产、消费大国,自2016年以来,白酒行业便开始逐渐复苏。随着消费水平的持续提升,酒类消费的主力也逐步从政务消费向商务消费、大众消费转型。终端消费者对白酒消费需求有所提升,带动白酒行业整体营收和利润快速增长。
据公开资料显示,白酒行业实现销售收入5836亿元,同比上升2.9%,实现利润1585.41亿元,同比增长12.91%,占比酿酒行业整体利润的88.5%,行业利润水平处于上升趋势。从数据不难发现,白酒已成为酿酒行业的主要利润来源。
反观白酒企业布局葡萄酒市场推出的产品,线上销量数据却并不理想。
小编在天猫平台搜索茅台葡萄酒,按销量排序,销量最高的产品也仅有16单。在皇台酒类旗舰店内,葡萄酒产品的销量均为0单。在京东平台的茅台(MOUTAI)葡萄酒京东自营专卖店内,销量最高的产品评论数显示为1000+。皇台酒类旗舰店葡萄酒评论最多的产品也仅有1000+。
沈萌表示,虽然白酒和葡萄酒都属于酒类,但两者各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白酒品牌所推出的葡萄酒除了营销短期概念外,无法转化为对葡萄酒消费者的吸引力。白酒企业放弃葡萄酒业务,或者放弃现有的葡萄酒运作模式是明智的,白酒企业不是不能做葡萄酒业务,但按照目前国内白酒企业运作葡萄酒的套路,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