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7月,国产葡萄酒产量为14.7万千升,同比下降了29.4%,整个产业减产近三分之一。不过因为有疫情这块“遮羞布”,这个数据还不算很劲爆。可当我们回溯过去五年,会发现中国葡萄酒产业已经发生了恐怖的“雪崩”。
从2011~2015年,中国葡萄酒产量一直在120万千升上下浮动。可从2016~2019年,短短四年间,国产葡萄酒产量从116万千升下降至45万千升,降幅达61%,利润下降了79%。2020年也毫无悬念,国产葡萄酒还会再减产25%~30%。一个产业为什么会像一块黄油掉进热锅里,不声不响地就融化掉70%?而且是在酒饮消费日趋时尚化的背景下。这种无声坍塌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别再甩锅给进口葡萄酒了
对于为什么国产葡萄酒会“雪崩”,大多数酒企已经习惯了锅甩给进口葡萄酒。可实际情况真是如此吗?
2016年中国进口葡萄酒为64万千升,2017年达到近年最高点75万千升,2019年回落至61万千升。从2016~2019年,进口葡萄酒的增量累计只有14万千升,而国产葡萄酒产量降幅为71万千升。所谓此消彼长,可国产葡萄酒的“消”,远远高于进口葡萄酒的“涨”。那么剩余凭空消失的市场去哪儿了呢?
既然多数市场份额不是被进口酒抢走的,那结论只有一个:消费者用钱包投票,不喝国产葡萄酒了。大家转投高端白酒、高端啤酒、进口酒的怀抱了。总之是遗弃了大部分国产葡萄酒。为什么会遗弃?因为中国葡萄酒产业在过去十多年太“作”了。
中国葡萄酒产业“作”的十年
2016年是这次中国葡萄酒下滑的起点。很巧合地是,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业界大事——历时十五年的“解百纳之争”最终有了结果。而这场旷日争端,正好见证了中国葡萄酒产业从“起高楼”到“楼塌了”的过程。
什么是解百纳之争呢?2002年张裕根据其1930年的老商标,注册了“解百纳”商标。当时张裕、王朝、长城作为国内葡萄酒三巨头,销售总和接近行业60%。对于张裕注册“解百纳”商标,王朝、长城两大巨头带头表示反对,他们认为“解百纳”并非商标,而是葡萄品种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或蛇龙珠(Cabernet Gernischet)的英译名称。双方各执一词,这场官司一打就是十五年。最终国家商标局认定:“解百纳”是张裕的商标,同时王朝、长城等六家企业可以无偿、无限期使用这个商标。
这场官司看似是一场知识产权纠纷,实际上,它是一场中国葡萄酒产品、品牌发展方向的混战。从2005~2010年,中国葡萄酒市场上有两个主导性的宣传口径(或者说商标):“年份葡萄酒”和“解百纳”。现在回看这两个口径,它们属于典型的地狱向左,天堂向右。
什么是地狱向左呢?当时的“年份葡萄酒”,是一种明显具有忽悠性质的宣传口径。例如“华夏长城95干红”、“王朝98干红”这类“年份产品”(当时各品牌都有这类产品),按理说酒标上的年份是指葡萄采摘年份,但这些产品和95年、98年的葡萄一丁点关系都没有。酒企只是抓住消费者认为葡萄酒越陈越好的心理,以此误导消费者,暗示他们这是95年、98年的酒。后来质疑声越来越多,酒企就强行辩解“95”、“98”不是年份,是商标。今天看来,这个辩解相当滑稽。而在当时,各大酒企的这类伪年份酒堪称是国内葡萄酒市场的主力军。
2010年后,随着葡萄酒文化越来越普及,消费者渐渐认识到这种“年份葡萄酒”纯属忽悠,所以它们作为国内众多大酒企(尤其是长城)的主力产品,很快就被市场抛弃了。本质上,这是中国葡萄酒产业玩“伪概念”,最后玩成了自断一臂。
任何用违背行业规则的伪概念误导消费者的行为,最终都可能出现这种结局。例如白酒行业里的“原浆”概念,其实也存在类似的风险。
天堂向右,“解百纳”
2005~2015年这十年里,中国葡萄酒市场另一个主力宣传口径就是——“解百纳”。在解百纳之争盖棺定论之前,中国葡萄酒企几乎都在出产各种各样的“解百纳”葡萄酒。
今天看来,2016年国家商标局将“解百纳”商标判给张裕,无疑是挽救了一个中国著名的葡萄酒品牌。假设当年商标局认定“解百纳”不是商标,而是葡萄品种名称,那么今天全行业各种面目模糊、低端的“解百纳葡萄酒”将不知几何,这个名牌铁定会被葬送。
正是由于2016年的裁定,如今张裕解百纳已经成为全球销量最大的葡萄酒单品之一,并被新加坡《联合早报》评为“亚洲红葡萄酒品牌TOP 1”。
为什么张裕解百纳是天堂向右呢?因为就在全行业都在弄葡萄酒年份伪概念时,都在努力稀释经典商标时,张裕很珍视自己的这个商标。在解百纳之争的这十多年里,张裕一直在强化张裕解百纳的产品独特性。他告诉消费者,张裕解百纳是一种用中国特色葡萄品种——蛇龙珠为主要原料酿造葡萄酒,它是中国独特风味的产品。同时他十多年都在坚持将解百纳精品化、高端化。在大家都在“作”的十年里,因为张裕遵循了产业的基本规律——葡萄品种特色化、产品特色化、产地特色化,于是给自己开辟了一条向上、领先的路线。
相比之下,其他六家使用解百纳商标的酒企,它们的解百纳依旧面目模糊,越做越低端。彻底消失是迟早的事。
噱头戳破了,全行业没特色产品可卖
随着2010~2015年“年份葡萄酒”伪概念破灭,“解百纳”被判给张裕(使大量酒企失去了共同炒作的概念),就出现了大、中酒企都没什么特色产品可卖的荒唐局面。
以王朝为例,在经历6年停牌、连年亏损之后,2019年业绩是3.02亿港元(巅峰的2010年为16亿港元)。十年间,它没有开发出一款特色产品。王朝现在的各种产品,在产区、年份、风味上都是面目模糊的。在京东上,我们甚至还能看到“王朝1999赤霞珠干红”这类“年份酒”(如果是真正1999年酿造的中低端葡萄酒,现在早就过了适饮期)。在过去十年,绝大多数国内葡萄酒厂都渐渐出现了类似情况。随便拿两款大、中型酒厂的国产红酒,十有八九品种都是赤霞珠,我们不知道它们原酒来自哪里、年份何年,不知道两款酒的口味、风格有什么区别。
长城算是较早意识到必须打造特色的酒企,但同样经历了2015~2017年连续亏损,直到2018年才扭亏为盈,实现了20亿销售额。为了让产品不再面目模糊,长城做高端酒庄,2017年砍掉了407个SKU,2019年又砍掉了192个SKU,力图打造清晰、有特色的产品线。可要打造出真正风格鲜明的主力产品,未来的路还不短。毕竟上一个全国热销的主力产品长城95、长城98系列,已经荡然无存了。
而在过去十年中走对方向的张裕,成了现在的大赢家。2019年张裕营收50.31亿元,净利润11.30亿元,营业收入占全国规模以上葡萄酒企业34.68%,已经是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
淘汰掉的70%产能,都是难喝的酒
一方面,全行业大多数企业没特色产品、没噱头,另一方面进口葡萄酒又带来了消费理念提升,最终中国人义无反顾地抛弃70%的国产葡萄酒。
十年前,中国人视喝红酒为一件很时尚、很洋气的事情。即使葡萄酒不好喝,大家为了赶时髦也捏着鼻子喝,有时还违心地夸赞两句。现在国人眼界提升了,对于那些原酒窜来窜去、口感千篇一律的国产葡萄酒,大家也不装了。不好喝,又有没噱头,那就喝点别的吧。最终,大家用行动投票,淘汰了七成的国产葡萄酒。而这些葡萄酒,基本上都是面目模糊、没有特色、口感差别不大的产品。
这就是国产葡萄酒“雪崩”的原因,之所以崩得悄无声息,因为消费者已经不关注它了。而其中祸根,十年前已经种下了。现在国产葡萄酒只有在产地、品种、年份、口感、品牌作出特色,才可能重新打动从大城市到县城里的各级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