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4日,巴黎盲评会纪念日(Anniversary of judgement of Paris)。
1976年5月24日,一位英国富商,一位《时代》杂志记者,十一位葡萄酒领域法国评审以及二十瓶不加任何标志的葡萄酒,在一场盲评会上,随着结果的公示,震撼了整个葡萄酒世界,引起了整个格局的改变。
超级巨星不一定长红,横空出世的新人也不一定总是默默无闻。正如各种老掉牙的励志剧情一样,谁说新人就需要埋藏在巨星背后。在1976年的一场盲评会上,来自于美国的参赛选手作为一颗“超新星”,一举打败了在葡萄酒世界横行无阻的法国葡萄酒这个“巨星”,带来一场轰动,证明了“新世界葡萄酒”的实力。
在19世纪年代,法国葡萄酒在世界都享有盛名,一向以高质量与高信誉著称,可谓是一绝骑乘,相比之下,美国酒则是没有质量层次的便宜货。然而,有一位名叫Steven Suprrier的英国富商,在他看来,美国酒是具有潜质的,并且当时一些美国酒的质量已经是非常出色,他不甘心就这样一直埋没美国酒的魅力,因此在思虑之下,便筹备了法国vs美国的葡萄酒盲评大赛,又被后来人称为“巴黎审判”(Judgement of Paris),也是之后一部电影《酒业风云》(Bottle shock)的 原型。
在盲评会上,Steven请来了十一位土生土长的法国人作为评审,并且他们在葡萄酒领域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以证明这场比赛的公正性。大赛选用酒分别来自于美国和法国,共有两组,红葡萄酒组为赤霞珠,白葡萄酒组为霞多丽,每个组别各有十家酒庄,分别是6家美国庄以及4家法国庄。
这场比赛在当时一度被认为是一场闹剧,法国人认为美国酒无疑是以卵击石,就连美国自己人也并不看好,认为是自杀行动,甚至于只有一位记者参与了大赛报道。然而,结果就是那么出人意料。首先在白葡萄酒的评审过程中,经过对十瓶酒的品鉴,冠军被美国酒摘得,并且前四的名次中,有三名都来自于美国酒。而红葡萄酒评审结果也是大同小异,令人瞠目结舌,因为冠军依然是美国酒,纵然之后的二到四名属于法国,但是这也已经证实了美国酒的优异。傲慢的法国人并不相信这个结果,因此要求了复审,因为他们认为法国酒只有在经过成年后才会发挥出实力。于是,在2006年,同样的比赛又来了一场,然而法国依旧败北。
就这样,巴黎审判重新清洗了人们对于葡萄酒世界的认知,法国酒纵然优秀,但是却也不至于杜冠群雄,可以盲目地傲视他类。同样的,正因为巴黎审判,葡萄酒世界冒出了以美国为代表的“新世界葡萄酒”,并且时至今日,葡萄酒早已不是以法国酒一家独大,新旧世界葡萄酒都有着自己忠实的受众!
那么,对于法国酒或者美国酒,你怎么看呢?提起葡萄酒还是最先想到法国酒吗?
当然,在这里我更加想要推举的也是中国自己的葡萄酒。中国地大物博,风土也是不遑多让,我们既可以种植优质的葡萄,也可以酿制自己独具特色的葡萄酒!“国人喝过酒”,也希望会有更多人注意到中国葡萄酒,参与到中国葡萄酒发展的行业中,打造自己的葡萄酒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