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25627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国内新闻
江西葡萄靠天吃饭何时休 年产量4万吨却无一深加工企业 [2013/5/30 17:53:53]   来源: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编辑:Admin 【字体:|】【打印:打印
"

 

 

    作为一种农副产品,葡萄近年来成为江西许多县区帮助农民致富的新宠,可今年以来,面对着暴雨冲击、谣言肆虐,各地的葡萄都不约而同地遇到了销售问题。虽然在政府帮忙、媒体声援等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江西各地的葡萄销售问题最终得以缓解,但葡萄靠天吃饭、销售波动性大这一劣势却暴露无遗。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江西各地的葡萄产量大概在4万吨,但如此巨量的葡萄瞄准的都是鲜果市场,尽管越来越多的县区将葡萄当成一个新产业来看待,整个江西却无一家葡萄深加工企业,市场上大家常见的葡萄酒、葡萄干无一产自江西。

  

    葡萄渐成各地富民产业

  

    近年来,葡萄这种外来农副产品,正逐渐成为江西各县区引导农民致富的一大产业。

  

    最有示范作用的当属吉安县,该县“横江葡萄”已有一定知名度,无论是品牌还是产量,都是江西各地葡萄中最好最大的。该县农工部副部长左永祥告诉记者:“历经12年的发展,通过合作联动、能人带动、政府促动、市场拉动,横江葡萄从无到有,从一个乡镇到全县各个乡镇,并辐射到邻近县(市、区),种植面积扩展到3.8万余亩、品种30余个,带动葡萄种植户3800余户。”正是因为“横江葡萄”出了名,横江这个原本偏僻的贫穷小镇成了远近闻名的富镇。

  

    “横江葡萄”形成产业,左永祥提到的“能人带动、政府促动”是主因,而这句话也是江西各县区葡萄渐成气候的形象概括。如宜春市袁州区,从不种葡萄,到拥有3000亩葡萄园;德安县,葡萄从舶来品到当地农民的新宠,种植面积已达1200亩以上;新干县、南丰县、湾里区等地的葡萄种植都经历了这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其中靠的就是上述两句话。

  

    葡萄易种难销成常态

  

    “江西本不是葡萄的原产地,之所以各地种葡萄成风,主要还是因为葡萄易种植、生长旺盛、果多产高、寿命长、见效快,一般两三年就可以挂果销售,经济效益较好。”省食品工业办公室专家告诉记者,普通种植技术要求不高,产量大售价高,因而受到农民和各地政府的推崇。

  

    然而,要真正产生效益,还是需要靠销售,销售大量的农副产品对于农民来说却并非易事。近年来,葡萄滞销屡屡见诸报端:前几天,报道了德安1200亩葡萄滞销,由于售价太低,不少葡萄被迫喂猪;8月上旬,湾里区因为连日暴雨,大量葡萄滞销;今年7月下旬,袁州区3000亩葡萄因为“葡萄致癌”谣言一度滞销,最后省农产品检测中心出具合格报告打击谣言;去年9月,湾里区“葡萄大王”4万公斤葡萄滞销……

  

    不仅是江西,外省不少葡萄也常常陷入滞销状态中。专家分析:葡萄季节性强,若采摘、销售时遇到连日下雨,则销量堪忧;葡萄作为鲜果,不易保存,采摘后若未能及时售出,则将糜烂。这就要求,葡萄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采摘快速销售,而对于许多种植葡萄的农民来说,一边采摘一边销售,无疑是个挑战,一旦遇到各种谣言,则必然陷入滞销中。毫无疑问,在反常气候成为常态及快捷的现代传播方式下,天气和谣言这两个影响销量最大的原因未来仍将反复出现。

  

   巨量葡萄竟无一深加工企业

  

   葡萄一旦陷入滞销,农民自然是最担心的,但限于分散的养殖户在市场面前的无力,这时政府和媒体以及社会各界便成了最热心出谋划策的。去年至今的多次葡萄滞销,最终都是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可以想见的是,这种后发的介入自然无法让葡萄种植户前期受到的损失得到弥补。

  

    另一方面,随着各地种植葡萄的兴致高昂,江西的葡萄产量越来越大。据了解,今年吉安县葡萄产量为3万吨,袁州区在1.5万吨左右,新干、湾里、德安、南丰等地总产量在0.5万吨左右,全省的葡萄产量为4万吨。很明显,如此巨量的葡萄产量,单纯的“献爱心”式购买肯定无法完全消化。

  

    “最好的解决方法,当然是工业化了,即延伸葡萄的产业链。”食品专家和葡萄种植户都认为,最理想的状态是,省内有葡萄深加工企业,可以在其滞销时帮助种植户化解。不过遗憾的是,根据省食品工业办公室的调查,面对如此巨大的葡萄产量,江西省内竟无一家葡萄深加工企业在生产。

  

    据了解,原来有一家葡萄酒厂,后因故关闭多年。目前,吉安县已经引进了一家葡萄食品(类似海苔)企业,南丰县去年引进的北京“华夏五千年”生态酒庄,有一条灌装葡萄酒生产线,但并不使用本省的葡萄。

  

    葡萄深加工企业缘何难产?

 

    事实上,面对着越来越庞大的葡萄产量,各地都意识到了不能完全靠销售鲜果这“一条腿走路”。已经形成品牌的“横江葡萄”虽然受市场波动较小,也同样面临着产业如何做大的问题。左永祥表示,吉安为了做大做强“横江葡萄”品牌,对葡萄深加工企业可谓青睐有加。那么,为何葡萄深加工企业却始终未见踪影呢?

  

    江西某酒庄总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受地理环境和品种影响,江西的葡萄并非优质葡萄酒的原料来源。据其介绍,酿造葡萄酒对葡萄的品质要求非常高,日照、昼夜温差、含糖度、甜酸度都需要综合考虑,目前来看,还是新疆的葡萄最适宜酿造葡萄酒。

  

    省食品工业办公室的专家也表示,江西雨多,应该说没有种植葡萄的良好环境,这也是大多数江西葡萄市场售价不高的主要原因。而对于葡萄深加工企业的缺席,专家认为,工业与农业不同,必须考虑到市场和效益,葡萄如何加工,加工后产品如何销售,市场竞争力如何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细细考量,不能单纯从葡萄种植户的销量出发。

  

    另一个问题是,江西各地的葡萄种植户绝大多数都是散户,每人几亩几十亩,最多的也不过百亩左右,对于工业企业来说,不仅难以保证品质,也根本没有精力来应对如此之多的种植户。此外,江西引进的葡萄品种主要是鲜果品种,而非工业品种。

  

    这样的困境也考验着各地政府,在推动当地葡萄种植面积加大之前,就应该考虑如何面对产量大增后的市场销售,如何深化产业链,如何规划布局。一窝蜂种葡萄,是否真的能给农民带来长久稳定的收益?或许,只有充分考虑到了这些难题,才是真正的富民之策,才有真正的富民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