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31869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体系介绍
污染管控岗位专家赴豫西综合试验站及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岗位调研学习 [2019/11/19 10:14:33]   来源:土壤和产地污染管控与修复岗位、豫西综合试验站、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岗位 编辑:Admin 【字体:|】【打印:打印






  20191112日,国家葡萄产业体系岗位专家李兆君研究员前往河南新乡豫西综合试验站及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所国家葡萄产业体系遗传改良研究室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岗位进行学习交流。在豫西综合试验站,综合试验站团队成员贺亮亮博士向李兆君介绍了豫西综合试验站的建站历史及目前综合试验站主要栽培示范的葡萄新品种及栽培技术,包括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葡萄冬剪夏剪、冬季基肥施用开沟机械等。据悉,目前该站示范的葡萄品种达到了30多个,栽培新技术对试验站周边及三门峡地区葡萄种植及绿色生产提供了极强的支撑作用。之后,李兆君研究员与贺亮亮博士等综合站工作人员就葡萄合理施肥、葡萄园土壤质量保育等葡萄园土壤污染管控等葡萄绿色生产技术及将来的可能的示范计划进行了集中讨论。

 

  随后,岗位专家李兆君来到中国农科院果树所国家葡萄产业体系国家郑州葡萄资源圃进行学习。在资源圃范博士和贺亮亮博士,向李兆君研究员详细介绍了郑州葡萄资源圃的历史及葡萄新品种培育等。据悉,该资源圃建造于1960年,1989年划为国家级资源圃。地理位置:北纬3443,、东径11339,。资源圃面积4.53ha。园地土壤类型为砂壤土。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国家果树种质郑州葡萄品种资源圃长期致力于葡萄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鉴定与利用研究,是国内保存葡萄种质最多的资源圃,也是世界上保存葡萄品种资源最为丰富的圃地之一,保存葡萄种质资源约为1400余份。先后选育出一系列葡萄新品种,如‘超宝’、‘郑果大无核’、‘抗砧3号’、‘抗砧5号’、‘郑果25’、‘郑果早红’、‘11-43’等。2000年以来,参照国际组织的有关标准和葡萄资源鉴定、评价方法,制定了国家标准《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葡萄》、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鲜食葡萄生产技术规程》、《鲜食葡萄》、《葡萄苗木》、《农作物种质资源鉴定技术规程-葡萄》等,主持编写了《中国葡萄志》、《葡萄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等重要书籍,并参与出版了《国家种质资源圃保存资源名录》。

 

  资源圃共收集保存了来自中国、前苏联、法国、美国等33个国家的野生种、地方品种、育成品种、育种材料、珍稀资源和近缘植物等种质资源1400余份。建圃以来,尤其是国家葡萄产业体系成立以来,国家郑州葡萄资源圃向科研院所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材料,为生产单位提供了大量的大型葡萄基地的建园设计、葡萄品种苗木供应和技术服务。据了解,目前已协助建立数十个大型葡萄基地,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河南、新疆、甘肃、江苏、湖北、安徽、湖南、四川等省份。

 

  通过这次交流学习,增进了葡萄土壤和产地环境污染管控与修复岗位与种质资源收集与评价岗位及豫西综合实验站团队之间的联系,大家一致认为今后要加强合作交流,共同为葡萄绿色生产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