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20512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国内新闻
传承千年的宣化古葡萄园在城市化进程中艰难生存 [2013/5/30 17:53:45]   来源: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编辑:Admin 【字体:|】【打印:打印
"
 
 
     “这是祖辈传下来的老葡萄架,村里最老的已经600多年了,我们家这些也长了上百年了。”在河北宣化古城观后村,穿过一个又一个黄绿相间、带有浓浓秋意的葡萄架,走进庭院深处的董攀老人家。
  
    老人今年72岁,用他的话来说“种葡萄种了一辈子”,目前仍栽种和管理着10个老葡萄架。不同于一般葡萄架的样式,这里的葡萄架身向上倾斜30多度,藤条呈放射状在空中生长,形成直径10多米“内方外圆”的漏斗样式,是中国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漏斗型庭院式栽植葡萄方式。
  
    宣化位于北京西北约170公里处,这个已有上千年建城史的古城曾是长城沿线重要关城。同时,宣化地处北纬40.31度,处于葡萄生长的黄金区域。从唐代起,宣化当地寺院将葡萄引入种植,辽代后引栽到农户家中,并逐步形成了一家一户庭院式漏斗架栽培模式。目前宣化仍保存着2000多架这样上百年、沿用传统栽培方式的漏斗式葡萄架,并且依然果实累累,每架平均产量可达500公斤左右。
  
    “这种漏斗架式不仅姿态优美,适于庭院中乘凉、观赏,而且可以抗风、抗旱,集中肥效、光能、水源,从而孕育出宣化牛奶葡萄独特的品质。”宣化葡萄研究所所长张武说:“这种葡萄粒大、皮薄、果肉脆,一般葡萄含糖量为19%到21%,含酸量10%,而牛奶葡萄含糖量为14%到16%,含酸量仅有0.4%左右,酸甜适度最适合鲜食。但这种葡萄比较娇气,离开宣化虽然也可以成活,但品质却会下降。”
  
    宣化葡萄到近代时种植规模迅速发展,种植面积最多时有6000多亩,有“半城葡萄”之称,但随着宣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漏斗葡萄这一传统农业栽培模式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观后村葡萄园是宣化漏斗葡萄种植最集中的一个村子,抬头便可看见村周围正在施工中的高楼。“宣化区是典型的工业城市,农业比重不到1%,漏斗葡萄主要生长在农户的庭院之中,而目前这些农户多数处于城区或毗邻城区,由于城中村改造、城市扩建、道路建设等,葡萄面积缩减。”张武说,2009年统计全区葡萄有3000多亩,到2012年仅剩1000多亩、漏斗架葡萄2400多架。
  
    同时,随着城市化发展,宣化多数农户收入以打工、经商和租房等为主,葡萄种植已经成为副业,而且城市征地获得补偿额度较大,大多数村民更愿意离开葡萄园。漏斗架种植方式费时、费工、不利于机械化操作等缺点也限制了其大面积推广,目前村里栽种和管理葡萄的大多是老人。
  
    “这种漏斗架葡萄很费工,尤其是冬春的埋架、起架。现在村里50岁以下的人已经搭不起来了。”采访时,董攀老人正与老伴忙着拆下葡萄架,把藤条埋土过冬,葡萄架下已经挖好了深约1米的土沟。
  
    “种葡萄不仅是个技术活、累活,还不挣钱。”观后村会计庞风珍说,“老人们种习惯了,从感情上舍不得抛掉祖辈留下的葡萄园,但葡萄少人多,村里630户人家,葡萄只有300多亩,葡萄价格高的时候也就七八块钱一斤,一亩地一年收入一万多元,养活不了家。”
  
    “但这些老葡萄园是古城千年血脉的一部分,不单是葡萄留存的问题,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宣化区文广新局局长李宏君说,宣化葡萄是是独有的品种资源,是河北省葡萄种植的起源,如果绝种了,在《中国葡萄志》上就再也没有宣化葡萄这一项了。
  
    为了保护这一古老的农业文化,宣化区近年来出台补贴政策,农户每增加一亩葡萄补贴1000元,并在葡萄集中种植村开展葡萄采摘和观光旅游,增加果农收入。并从2011年起,宣化区政府开始申报联合国粮农组织启动的全球农业文化重要遗产项目工作。
  
    区里设想将来成立葡萄种植为主题的合作社,建立面向都市居民的葡萄园主题旅游项目,改变目前散户种植、销售的局面,从而提高种植农民的收入,在城市化进程下保存这一古老的农业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