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20276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国内新闻
进口葡萄酒市场格局演变新世界葡萄酒新热点 [2013/5/30 17:53:29]   来源: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编辑:Admin 【字体:|】【打印:打印
"

  纵观近几年,中国进口各国葡萄酒的相关数据,法国酒一直独占鳌头,澳大利亚酒紧随其后,这两者之后的位次却常有变化。由此,也显示出,中国市场对进口葡萄酒需求的转变。实际上,虽然法国酒独占鳌头,但从今年市场的反馈情况看,新世界国家的产品进口量明显加速,法国酒的份额将有可能面临新的挑战。中国市场进口葡萄酒的格局也在悄然演变。

  根据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2011年,中国市场进口法国瓶装葡萄酒的量从450万箱到1300 万箱,每年增幅保持在70%左右,一直占据着中国市场进口葡萄酒的近半壁江山。

  价格方面,2009 年法国酒的平均到岸价格是40 美元/箱;2011年则上涨至54美元,累积涨幅达到35%。

  从进口量看,法国葡萄酒连续三年保持了超过60%的增长幅度,其中2009 年增幅最大,达到了77%;2010 年亦达到了73.9%。这也显示出2009~2010年中国市场对法国葡萄酒的强劲需求。这两年是中国市场开始大范围认知进口葡萄酒的一年,而法国酒又是国内消费者对进口葡萄酒认知的第一站,于是各个领域的葡萄酒爱好者、投资者,纷纷选购法国葡萄酒,一些中国酒企也寻求海外收购,带动了法国酒的进口量上涨。

  从进口价格看,之前法国酒的平均到岸价格并不高,原因是其进入中国的产品呈现哑铃结构,即最贵的酒和最便宜的酒均是法国的,所以使得其均价偏低。但近两年,法国酒的到岸价格节节攀高,主要得益于中国市场对列级名庄酒的追捧。从2010年,以拉菲为代表的列级庄、中级庄受到酒商和高端消费者欢迎,尤其是一些拥有大量游资的炒作买家,他们纷纷前往波尔多扫货,使得波尔多高端酒庄酒价格暴涨。据笔者了解,从2010~2011年,在中国市场销售的法国酒产品中,列级庄所占比例接近30%。这一比例的迅速提升,大大提高了法国葡萄酒的平均到岸价。

  从市场份额看,法国酒在中国市场一直处于上升状态,2009 年不足45%,2010 年为46%,2011 年则达到48%。

       这主要受益于几个方面:一是法国本土企业对中国市场的开拓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法国酒企尝试到中国寻求代理商合作,产区从波尔多到勃艮第再到法国南部,日益扩大;产品从品牌酒到定制酒,日益丰富且合作模式多样化等;二是中国国内企业在法国市场收购酒庄,随之将酒庄产品引入国内;三是近两年澳大利亚汇率上升使得澳大利亚酒价格上涨进而份额略降,也给法国酒腾出了少许市场空间。

  总体而言,法国葡萄酒在中国市场仍处于一枝独秀的位置,然这一位置并非不可动摇。首先,从今年以来的市场反馈情看,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开始将重点转向法国酒以外的其他国家产品,一是因为法国葡萄酒的销售市场已相对成熟,二是中国消费者需求更加趋向多元化,不再唯法国酒适从。再者,今年4月波尔多期酒价格并不理想,中国买家因受到国内经济环境影响,纷纷退场,这一连带效应或将影响部分列级庄的现货价格,而拥有大量现货的多为中国买家,这部分产品也有可能会冲击市场;第三,新世界国家酒在文化宣传、产品口感以及价格、政策支持等方面,拥有越来越大的优势,虽短期内并不能挑战法国酒的领先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分食其市场份额,却是十分可行的。

  因此,对于中国的酒类商企们而言,法国酒就像是“馒头米饭”,是必须要有的“主食”;与此同时,还需要时常添些精致小菜,改善胃口,那就需要再选择几个其他上升型国家的潜力产品。
 各国佳酿百花齐放,葡萄酒业谁与争“春”

  根据发布的有关数据,2011 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五大葡萄酒消费国。这也吸引了世界主要葡萄酒生产国对中国市场的青睐与关注。

  从各国向中国出口葡萄酒的整体情况看,位于前十位的国家主要有法国、澳大利亚、智利、意大利、美国、西班牙、阿根廷、德国、新西兰、葡萄牙和南非等,而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摩洛哥、加拿大、希腊等国则处在第二阵营中。

  2009 年,中国进口量最大的葡萄酒来自法国,占据了约45%的市场份额,平均到岸价格为40美元/箱,其次为澳大利亚葡萄酒,市场份额约20%,平均到岸价为39美元/箱。进口量排在前十位的国家中,新西兰葡萄酒平均到岸价格最高,达到73美元/箱;阿根廷价格最低,仅为26美元/箱;德国在旧世界国家中平均到岸价格最高为45美元/箱,其他国家基本都位于30~32美元/箱之间。上升最快的是新西兰葡萄酒,较之2008年进口量上涨了102%。

  2010 年,法国、澳大利亚仍位于中国市场进口葡萄酒来源国的前两位,智利被意大利超越降至第四;西班牙超过美国位居第五;新西兰则被葡萄牙超越,跌出前十之外,位列第11 位;德国超越阿根廷、南非,上升至第七位;另外,加拿大、希腊等国销量迅速增长。价格方面,受多种客观因素影响,均价从2009年的37 美元/箱上涨至40 美元/箱,涨幅最大的是澳大利亚酒和葡萄牙酒,分别上涨了14%和17%,而意大利、西班牙、德国的平均到岸价格则分别下跌了4%、6%和10%。价格的变化给不同国家的葡萄酒产品也带来了不同的销售量变化,澳大利亚因汇率升高,国内进口量大打折扣,市场份额从之前的20%下滑至16.2%;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受惠于价格降低,进口量分别增长了78%、105%和93%,远远超过行业整体平均61%的增幅。同时,位居前十的国家中,增幅最大的则为葡萄牙,增长率达到126%。

  2011年,澳大利亚酒份额继续下滑,从16%跌至13%,从而留给了法国酒更多市场空间,法国酒份额则从46%升至48%。西班牙葡萄酒进口量持续走高,进入前三,意大利、智利则紧随其后;南非葡萄酒销量上升,从第9位升至第7位;德国、阿根廷的位序则顺次下滑。其中,葡萄牙、南非和西班牙成为进口量涨幅最快的三个国家,分别上涨了107%、102%和100%。全行业平均到岸价格上涨19%,各个国家平均到岸价格也都基本保持在19~20%左右,唯美国酒以25%的涨幅位列涨幅榜首位,葡萄牙酒的均价则下降了19%。

  从近三年的数据分析,不难看出,除法国和澳大利亚外,每一年的座次都会有所变化,这与当年的各种客观因素密切相关,比如产品的价格、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推广等。总体而言,新世界国家葡萄酒正在成为新的热点。

各方观点链接>>>

  澳大利亚誉佳葡萄酒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夏仲邦

  新世界葡萄酒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瞩目。如果说哪个国家的潜力会更大一些,我更看重澳大利亚酒。一方面,澳大利亚酒在近两年中由于受到澳元汇率影响,对外出口量有所减弱,但其在中国市场一直处于紧随法国酒的状态,虽然份额略有下滑,但市场根基十分稳固。再者,近段时间澳元汇率下跌,对于澳洲酒来讲是个很大的利好,汇率调整将有助于澳洲酒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之前丢失掉的部分市场份额也有望收回;三是澳洲酒的一些大品牌也逐渐调整拓展思路,对中国市场采取更为有针对性的合作方式,在保护品牌的同时,更大程度给予中国商家经营自主权,从而提升中国商家的积极性和获益率。再加上中国国内消费氛围对期酒关注度下降等客观原因,中国消费者开始逐渐回归理性,澳洲酒的机会将会节节攀升。

  深圳南宇兄弟投资公司营销总经理张强

  中国进口葡萄酒的“继任者”会花落谁家,取决于中国葡萄酒市场的发展速度。这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消费者的成熟度,另一个方面则是渠道商的认知度。总体而言,新世界国家的机会可能会更多一些,但这也取决于这些国家的企业在中国市场合作伙伴的开拓能力。当前,中国的葡萄酒市场已经进入到第二个发展阶段,在此期间,进口酒品牌和市场会进一步分化,传统的渠道商会成为进口酒推广的主体之一。这些渠道商既拥有销售渠道的优势,又拥有产品组合的优势,他们在经过了前期对进口酒的观望考察之后,在此阶段纷纷直接涉足其中,由此,区域性的品牌控制会是这个阶段的典型特征之一。新世界国家的葡萄酒,一是从口感上更容易被中国消费者所接受,二是在运作方式方法上与新兴的渠道商相适应。所以,有机会成为继法国之后的新增长点。

  从国家细分看,我认为,智利葡萄酒的机会很大。一方面是成本优势,享有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是市场适应度,无论是从口感还是从酒标、外包的感觉上,都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因此也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