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412332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国内新闻
“红色党建+绿色产业”让葡萄更甜 [2018/3/11 12:53:09]   来源:合肥晚报 编辑:Admin 【字体:|】【打印:打印


  从30年前埋下第1颗葡萄种子,到近2.6亿元的年产值;从2003年第一届葡萄节,到体育、休闲、旅游、文化有机融合;从“农区”到“景区”,再到“中国最美乡村田园、国际品质生活高地”迈进……

 

  作为安徽乡村旅游发源地,在品质提升的道路上,包河区大圩镇奉上惊喜不断。如今,2017727日,。

 

  [葡萄篇]

 

  “大圩葡萄”

 

  品牌早已深入人心

 

  30年前,在巢湖北岸的大圩镇,第1颗葡萄种子埋下了。如今,30年过去了,这里的葡萄种植面积达12000亩,葡萄总产量达到25000吨,年产值近2.6亿。

 

  “大圩葡萄”品质不断提升。从当初的单一品种巨峰,到现在的夏黑、醉金香、维多利亚、红地球等,这里,也早已经汇聚了30多个早中晚优新品种。

 

  “连续多年,大圩镇坚持推行葡萄的标准化生产和管理,从设施栽培、田间管理、质量监管等多个环节进行把关,引导种植户控制产量、避雨栽培、物理防病、有机施肥,保证大圩葡萄品质口感和安全。”大圩镇党委书记钱炳说道,如今,大圩葡萄品牌早已深入人心。

 

  党建聚合带动葡萄产业整体升级

 

  时间不停歇。2017年盛夏之际,葡萄又成熟了。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葡萄,品质更加安全。

 

  原来,2016年,大圩镇实施农村党建“聚合”工程,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集聚到产业中、把群众带到致富项目里,最大限度地聚合产业、聚合党员、聚合群众、共享发展。

 

  “借助党员365服务平台,我们定期开展‘党建+农技培训’,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深入田间地头‘问诊把脉’,为广大大圩葡萄种植户传授最先进的葡萄生长经验,提高大圩葡萄品质。”钱炳说道。

 

  就在刚刚过去的这个6月,大圩高端葡萄产业联合体成立,希望以党建聚合引领果农实施科学种植,通过标准化生产,带动大圩葡萄产业整体升级。

 

  [节庆篇]

 

  “国家级”

 

  葡萄年会也被吸引而来

 

  还记得2003年的第一届大圩葡萄节吗?作为全省最早发展乡村旅游的乡镇,节庆的成功举办,让大圩声名鹊起。

 

  尔后的十几年时间内,每年的春秋两季,踏着“葡萄节”、“春色滨湖旅游节”的脚步,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年游客接待量甚至达到200万人次。

 

  如今,大圩镇的节庆文章越做越红火,充分挖掘大圩自身特有的区位、生态、设施、资源优势,谋求转型升级,瞄准“马拉松”,在全省率先创建“体育特色小镇”。

 

  惊喜,接踵而至

 

  在今年的“绿色大圩”葡萄文化旅游节上,除了一系列的游客体验活动外,“国家级”葡萄年会也被吸引而来。726-28日,第二十三届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简称葡萄年会)在合肥召开,这也成为本届葡萄节的一大亮点。

 

  “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是展示全国葡萄最新科技前沿成果的学术盛会,也是引领葡萄产业发展趋势的风向标,具有广泛的声誉和影响力。”据悉,这也是该项盛会首次在安徽举办。

 

  钱炳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在包河区大圩镇召开,是因为我们先进的种植技术吸引了行业内外专家,诸如大树稀植栽培模式、智能化管理和肥水一体化,等等。”

 

  [小镇篇]

 

  物联网让大圩小镇

 

  “华丽转身”

 

  葡萄品质的提升、节庆文章的红火,让日子越来越好。然而,大圩人的脚步,从未停歇。“当前,大圩镇正在按照‘互联网+’的思维,积极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倾力打造互联网小镇。”钱炳说道。

 

  “我们在景区游客接待中心设立了互联网中枢系统,并在整个景区安装了智能物联网终端设备,工作人员可以实时采集景区各项管理数据,如葡萄园区土壤水分、光照强度、果实大小等。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可以更加科学有效地指导景区管理和农业生产。”钱炳告诉记者。

 

  为促进农产品销售,大圩镇还和顺丰快递、邮政快递合作,打造“七彩田园”电商平台,通过物联网技术让农民在家门口将农产品销往全国,打通葡萄等农产品进城“最后一公里”。

 

  生态、文化、本土人情紧密结合

 

  从“农区”到“景区”,再到“中国最美乡村田园、国际品质生活高地”,在钱炳看来,“文化”二字不可或缺。

 

  “在本届葡萄节上,我们也将一如既往地重视本土文化的挖掘,打夯歌、打莲湘等当地民俗表演都将一一呈现,希望传统文化能与葡萄节相结合,来展现大圩的浓郁特色。”他说道。

 

  与此同时,今年大圩还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题公园、中德默克尔景墙、马拉松文化雕塑等新的景点。

 

  “以主题石刻、景观雕塑、宣传座椅、文化标牌等形式,设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家风家训’、‘文明旅游’等四大主题区域,共25个雕塑景观,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

 

  “通过生态、文化、本土人情的紧密结合,希望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游客,能够回归乡村,体会‘乡愁’,留下一场有乡土记忆的‘洗肺’之旅!”钱炳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