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杨国顺教授、黄旭明会长到东莞市农科中心指导葡萄二次结果技术
体系杨国顺教授、黄旭明会长到深圳鹏城农夫葡萄园调研
2017年8月9-10日,体系熟期调控岗位专家杨国顺教授随同广东省园艺学会葡萄分会会长、华南农业大学黄旭明教授对广东省的广州、东莞、深圳、佛山等地进行了调研与考察。此行主要考察地为广州南国葡园、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东莞市高埗莞鑫葡萄园、深圳鹏城农夫葡萄园等,通过考察与调研对广东省葡萄产业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广东葡萄产业虽起步较晚,国内葡萄产业统计中一直没有广东的数据,但广东发展葡萄产业有一定的优势,主要为:第一,气候优势,广东省无霜期长,适于葡萄生长的季节长,冬季无需做防寒处理。广东≥ 10℃年有效积温高达7000-8000℃,温热条件完全能满足葡萄一年多收生产。第二,机遇优势,大量失管的荔枝龙眼园及香蕉枯萎病和柑橘黄龙病疫区为发展葡萄腾出了巨大的土地空间,提供了发展机遇。第三,市场和效益优势,广东是一个经济发达的沿海省份,购买力强,葡萄消费人群大,市场容量巨大。第四,后发优势,除可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还可研发新的模式,尽量回避其缺点,使广东省葡萄生产方式在优质稳产的基础上,更加高效省力,广东葡萄产业后发优势明显。
广东葡萄产业同时面临着挑战,主要为:第一,自然因素,广东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使真菌病原繁衍迅速,杂草生长猛,防治难度大。高温胁迫使葡萄叶片早衰,导致落果和“气灼病”,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每年季节性台风天气以及初夏的强对流天气,葡萄避雨设施造成一定的毁坏。第二,社会因素,葡萄生产的栽培管理环节比其他果树多,因此葡萄生产需要花费的人工也多于其他果树生产,而广东从事农业的青壮年人口锐减,即便老板愿意出高价,也难雇到愿意从事农作的工人。人工不足,则葡萄管理难到位,就难以产生好的效益。
虽然广东葡萄产业优势与挑战并存,但其发展空间很大,通过科学规划与发展,可以发展广东特色的高效葡萄产业,如充分发挥广东的温热资源,通过熟期调控可以开发一年两收。此行两位专家在东莞市农业科学研究中心指导了葡萄二次结果技术,两代不同堂二次果预计于元旦、春节期间上市;在杨国顺教授的建议下中心将开展不同修剪时间、不同缩节胺浓度、不同修剪节位、不同架型等对葡萄冬葡萄花芽分化影响的试验,摸清适合于东莞市葡萄熟期调控的成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