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20051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葡萄金黄病及其防治 [2013/6/25 14:19:39] 来源: 作者:Admin
"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
董雅凤 范旭东 任芳
 
 
  葡萄金黄病( G r a p e v i n eflavescence dorée disease)是由植原体造成的葡萄病害,此病传播性强,危害严重,可导致葡萄大量减产,甚至毁灭整个葡萄园。葡萄金黄病于1957年在法国西南部首次发现,目前在法国和意大利广泛分布,并且已经扩展到西班牙、葡萄牙、塞尔维亚等国。我国尚未发现葡萄植原体病害,应加强检疫,以防此类病害传入我国。
 
  症状:葡萄金黄病的症状表现受葡萄品种、气候条件、染病时间和植株营养状况的诸多因素的影响。一般表现为:春季,病株萌芽延迟,生长减弱,节间变短;开花后出现叶脉黄化,叶片褪绿、向下卷曲、褪绿部分坏死、叶片早落等症状。夏季,叶片反卷加重,变厚、变脆。果实白色的品种叶片黄化,果实红色的品种叶片变红,变色叶片具有金属光泽,部分叶片中央部位坏死、干化。枝条成熟不一致,韧皮部纤维缺乏(下垂);秋季主脉坏死,节间有时出现黑色泡状物、枝条纵裂,花序干燥,果穗失水枯萎,易脱落,严重者侵染第二年植株死亡,部分幸存者能自然痊愈(不产生免疫),野生美洲葡萄品种无症状。
 
  病原: 葡萄金黄病植原体( Grapevine flavescence doreePhytoplasma)是一种无细胞壁、只有脆弱单位膜、多态型、存在于植物筛管细胞中的类似植物病原细菌的原核生物。分类于原核生物界、硬壁菌门、柔膜菌纲、植原体属、16SrV组。菌体多为球形或椭圆形,形状多变而不固定,大小为80-1000nm。以出芽、断裂或二分裂方式繁殖。无鞭毛,大多不能运动。营养要求苛刻,难以人工培养。对四环素类敏感,不能进行革兰氏染色。
 
  发生规律:葡萄金黄病在田间主要通过葡萄带叶蝉(Sc a pho i de ustitanu s)传播,它以持久性方式从感病的葡萄向健康葡萄进行传播,但不能经卵传播。葡萄带叶蝉幼虫和成虫均能从快速生长的葡萄枝条上获得葡萄金黄植原体,4周潜伏期过后即可传播。叶蝉的飞行能力有限,靠自主飞行,每年传播扩散距离不过数公里左右,但如果有强气流的帮助,就有可能扩散到更远的距离。葡萄带叶蝉在葡萄上完成整个生活史,并以卵的形态潜伏在藤条皮层下越冬。因此,葡萄带叶蝉可以随葡萄繁殖材料的调运做远距离传播。葡萄金黄病通过嫁接传播效率较低,仅有10%-40%表现典型症状。由于病菌在休眠枝条中分布不均匀,且有衰老现象,因此带病菌的插条或接穗传播效率也不高。雷司令、霞多丽、赤霞珠、黑比诺等品种对金黄病高感。砧木3309C、SO4、Fercal、110R等有耐病性。
 
  防治方法:加强检疫,不从疫区采集接穗、插条繁殖苗木,不从疫区调运砧木和品种苗木;在非疫区培育和栽植无病苗;控制传毒介体,剪除并销毁带虫卵的枝条,发芽前喷药防治叶蝉卵,以后再喷2-3次防治幼虫和成虫;休眠的成熟枝条在45℃热水中处理3小时或在50℃ 热水中处理45 min,可脱除植原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