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沈阳综合试验站
近年来,随着蓝莓消费市场的持续扩容,设施栽培已成为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温室栽培模式虽能有效规避外界不良气候影响,实现蓝莓错季上市,但由于冬季光照时长不足、光照强度弱,以及连阴雨雪天气频发等问题,常导致蓝莓出现花芽分化不良、坐果率低、果实品质下降等现象,严重制约温室蓝莓的产量与经济效益。
据田间试验数据显示,在北纬30°-40°地区冬季温室环境中,日均自然光照时长仅为6-8小时,远低于蓝莓生长所需的12-14小时;且正午时段光照强度普遍低于300μmol/(m²・s),不足蓝莓光饱和点(500-800μmol/(m²・s))的60%。光照条件的不足会显著抑制蓝莓光合作用效率,导致植株光合产物积累减少,进而影响花芽发育、果实膨大及糖分转化。因此,科学应用补光技术已成为温室蓝莓优质高产栽培的关键措施之一,对提升蓝莓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温室蓝莓补光光源类型及性能对比
当前温室蓝莓栽培中常用的补光光源主要包括高压钠灯、LED灯、荧光灯及激光植物生长灯等,不同光源在光谱特性、光效、能耗及应用成本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需根据栽培目标与实际条件合理选择。
(一)高压钠灯
高压钠灯是传统补光光源的代表,其光谱主要集中在黄橙光区域(波长580-620nm),与蓝莓光合作用光吸收峰值具有一定匹配度,可有效促进光合产物积累。该类型光源的优势在于发光强度高,单灯功率可达 250W-1000W,覆盖范围广(单灯有效照射面积约 10-15m²),且技术成熟、价格低廉,初期设备投入成本较低。
但高压钠灯存在明显短板:一是能耗高,其光电转换效率仅为20%-30%,大量电能转化为热能,不仅增加运行成本,还可能导致温室局部温度升高,影响蓝莓生长环境;二是光谱单一,缺乏蓝莓生长所需的蓝光(波长400-500nm)和红光(波长620-700nm),长期使用易导致植株徒长、抗逆性下降;三是使用寿命较短,平均使用寿命仅为8000-10000小时,需频繁更换,增加维护成本与人工投入。
(二)LED植物生长灯
LED植物生长灯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型补光光源,凭借其光谱可调、能耗低、寿命长等优势,已成为温室蓝莓补光的主流选择。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以下方面:
光谱精准匹配:可根据蓝莓不同生育期的光需求,定制蓝光与红光的配比(通常营养生长期蓝光比例30%-40%、红光比例60%-70%;花果期红光比例提升至70%-80%),同时可补充少量远红光(波长720-740nm)促进花芽分化,显著提升光利用效率。
能耗与散热优势:光电转换效率可达50%-70%,比高压钠灯节能50%以上;且LED光源属于冷光源,发热量大,无需额外散热设备,可近距离安装(距离植株冠层50-80cm),减少光损耗,同时避免对温室温度环境的干扰。
长寿命与低维护:平均使用寿命可达30000-50000小时,是高压钠灯的3-5倍,可大幅降低更换频率与维护成本;且LED灯体积小、重量轻,安装灵活,适合不同结构的温室布局。
不过,LED植物生长灯初期设备投入成本较高(单灯价格约为高压钠灯的2-3倍),但从长期运行成本来看,其节能优势可在1-2年内收回成本差,综合经济效益更优。
(三)其他补光光源
荧光灯(如T5、T8植物生长灯管)虽具有光谱较全、成本较低的特点,但发光强度弱(单灯功率通常为18W-36W),有效照射范围小(单灯覆盖面积仅2-3m²),仅适用于蓝莓育苗阶段补光,难以满足成株期高强度补光需求;激光植物生长灯则具有能耗极低、照射距离远的优势,但单灯覆盖范围有限(约30-50m²),且价格昂贵,目前仅在大面积连片温室中试点应用,尚未广泛普及。
综合来看,LED植物生长灯在温室蓝莓成株期补光中综合性能最优,高压钠灯可作为预算有限情况下的过渡选择,荧光灯则适用于育苗阶段,各光源需根据实际栽培场景合理搭配使用。
二、温室蓝莓补光关键参数调控技术
科学调控补光时长、光照强度及补光时期,是确保补光效果、避免资源浪费的核心环节。需根据蓝莓品种特性、生育期及温室自然光照条件,制定精准的补光参数方案。
(一)补光时长调控
补光时长需遵循“自然光照优先,不足部分补充”的原则,确保蓝莓每日总光照时长(自然光照+补光)满足生长需求。不同生育期补光时长调控标准如下:
营养生长期(3-6月、9-10月):此阶段蓝莓以枝叶生长、根系发育为主,需保证每日总光照时长12-14小时。若自然光照时长低于10小时,需通过补光补足至12小时,补光时段建议选择上午5:30-7:30或下午16:30-18:30,避免夜间补光打破植株生理节律。
花芽分化期(7-8月):蓝莓花芽分化需短日照条件(每日光照时长8-10小时),此阶段需严格控制补光时长,仅在自然光照不足6小时时,补光2小时(如上午6:00-8:00),避免长日照抑制花芽分化;同时可在夜间(22:00-23:00)补充1小时远红光,促进花芽分化进程。
花果期(11月-次年2月):此阶段是蓝莓产量与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需保证每日总光照时长14-16小时。若自然光照时长仅为6-8小时,需分时段补光6-8小时,可采用“早补+晚补” 模式(上午5:00-7:00、下午17:00-21:00),避免正午高温时段补光导致植株光胁迫。
(二)光照强度调控
光照强度需根据蓝莓生育期、品种光敏感性及温室结构进行动态调整,核心是确保冠层光照强度达到光补偿点以上、光饱和点以下,避免光照不足或过强造成负面影响。
基础强度标准:蓝莓光补偿点约为50-80μmol/(m²・s),光饱和点约为500-800μmol/(m²・s)。补光时需确保植株冠层处光照强度维持在200-500μmol/(m²・s),其中营养生长期控制在200-300μmol/(m²・s),避免强光导致枝叶徒长;花果期提升至300-500μmol/(m²・s),促进果实膨大与糖分积累。
强度调控方法:采用 LED 补光系统时,可通过调节灯具功率(如100W-300W可调)或安装调光控制器,根据自然光照强度实时调整补光强度。例如,晴天正午自然光照强度可达400μmol/(m²・s),补光强度可降至100-200μmol/(m²・s);阴雨天自然光照强度不足100μmol/(m²・s),补光强度需提升至400-500μmol/(m²・s)。
均匀性控制:补光均匀性直接影响蓝莓植株生长一致性,需通过合理的灯具布局确保冠层光照均匀度(最小光照强度/平均光照强度)≥0.7。建议采用“行列式布局”,LED灯具间距为1.5-2.0m,行距与蓝莓种植行距一致(通常为2.0-2.5m),同时根据温室高度(建议脊高3.0-3.5m)调整灯具悬挂高度,确保光线均匀覆盖整个栽培区域。
(三)补光时期选择
补光时期需结合蓝莓物候期与市场需求进行规划,核心是针对光照最不足的关键生育期进行补光,以实现效益最大化。
常规补光时期:北方地区冬季(11月-次年2 月)自然光照最弱,是补光的关键时期,需全程补光;南方地区则需重点关注12月-次年1月的连阴雨雪天气,以及7-8月的花芽分化期,根据光照条件灵活补光。
应急补光时期:当遭遇连续3天以上阴雨天,或单日自然光照时长不足5小时时,需启动应急补光措施,适当提高补光强度(增至500-600μmol/(m²・s))、延长补光时长(增至8-10 小时),避免植株因长期光照不足导致落花落果。
精准补光时期:对于促成栽培的蓝莓(如目标12月上市),需在花期(9-10月)提前补光,促进开花整齐度;对于延迟栽培的蓝莓(如目标5月上市),需在3-4月自然光照增强时,适当减少补光时长,避免提前成熟。
三、不同生育期温室蓝莓补光技术方案
(一)营养生长期(新梢萌发至花芽分化前)
此阶段的核心目标是促进根系发育与枝叶健壮生长,为后续花芽分化奠定基础。补光方案需侧重蓝光补充,增强植株抗逆性,避免徒长。
光源选择:采用蓝光(450nm)与红光(660nm)配比为2:1的LED植物生长灯,单灯功率 200W,悬挂高度距冠层70-80cm。补光参数:每日总光照时长12-14小时,自然光照不足时,补光2-4小时(下午16:30-18:30 或上午5:30-7:30);冠层光照强度控制在200-300μmol/(m²・s)。
配套管理:补光期间需保持温室温度白天22-25℃、夜间15-18℃,相对湿度60%-70%;同时每10天喷施1次含磷钾的叶面肥(如0.2%磷酸二氢钾溶液),增强植株光合同化能力。
(二)花芽分化期(7-8 月)
此阶段是蓝莓产量形成的关键,补光需兼顾短日照需求与光质调控,促进花芽分化数量与质量。
光源选择:主光源采用红光(660nm)比例 70%、蓝光(450nm)比例30%的LED灯,同时配置远红光(730nm)灯具,单灯功率150W,悬挂高度距冠层80-90cm。
补光参数:每日总光照时长严格控制在8-10小时,自然光照不足6小时时,上午补光2小时(6:00-8:00);夜间22:00-23:00补充1小时远红光,光照强度50-100μmol/(m²・s)。
配套管理:补光期间适当降低温室温度,白天20-22℃、夜间12-15℃,通过低温与短日照协同促进花芽分化;同时控制氮肥施用,增施有机肥(如腐熟羊粪,每亩施用量500kg),避免枝叶旺长抑制花芽形成。
(三)花果期(开花至果实成熟)
此阶段需重点保障光合作用效率,促进花粉萌发、坐果及果实发育,提升果实含糖量与风味。
光源选择:采用红光(660nm)比例80%、蓝光(450nm)比例20%的LED植物生长灯,单灯功率50W,悬挂高度距冠层50-60cm,确保光照强度集中。
补光参数:每日总光照时长14-16小时,分两段补光:上午5:00-7:00(补光2小时)、下午17:00-21:00(补光4小时);冠层光照强度维持在300-500μmol/(m²・s),阴雨天可提升至500-600μmol/(m²・s)。
配套管理:开花期温室温度控制在白天23-25℃、夜间16-18℃,相对湿度50%-60%,避免高温高湿影响花粉活力;果实膨大期增施钾肥(如硫酸钾,每亩施用量20kg),同时保持土壤湿润(土壤含水量60%-70%),促进光合产物向果实运输。
四、温室蓝莓补光配套管理措施
(一)温湿度协同调控
补光会间接影响温室温湿度环境,需通过通风、加温、除湿等措施实现环境因子协同优化。补光时段若温室温度超过28℃,需开启顶窗与侧窗通风,或启动湿帘风机降温系统,将温度控制在适宜范围;若相对湿度高于75%,需开启除湿机或增加通风频率,避免高湿环境引发病害。例如,花果期补光时,可采用“补光前1小时通风降湿,补光期间每2小时通风1次(每次15分钟)”的模式,维持温湿度稳定。
(二)水肥精准供应
补光增强后,蓝莓光合作用效率提升,对养分与水分的需求增加,需同步优化水肥管理。营养生长期补光期间,采用滴灌系统每3-5天浇水1次,每次每亩用水量15-20m³,同时随水追施氮磷钾复合肥(N:P₂O₅:K₂O=1:1:1),每亩用量5-8kg;花果期则每2-3天浇水1次,每次每亩用水量10-15m³,追施高钾复合肥(N:P₂O₅:K₂O=1:0.5:2),每亩用量8-10kg,同时叶面喷施0.1%硼肥与0.2% 钙肥,预防果实裂果与畸形。
(三)植株整形修剪
补光期间需通过整形修剪改善植株通风透光条件,提升光利用效率。营养生长期及时抹除基部萌芽与过密新梢,保留3-4条健壮主枝;花芽分化期疏除细弱枝、交叉枝,每株保留10-15条结果母枝;花果期疏除过多花穗(每结果枝保留2-3个花穗)与畸形果、小果,确保养分集中供应,同时避免枝叶遮挡光线,提高冠层下部光照强度。
(四)病虫害绿色防控
补光环境下温室密闭性较强,易引发灰霉病、白粉病及蚜虫、红蜘蛛等病虫害,需采用绿色防控技术。优先安装防虫网(40目)、黄色粘虫板(每亩悬挂20-30块)物理防控;病害发生初期,采用枯草芽孢杆菌(500倍液)、苦参碱(800倍液)等生物农药喷雾防治,避免化学农药残留影响果实品质。
五、总结与展望
温室蓝莓补光技术作为设施栽培的核心配套技术,通过精准调控光源类型、补光参数及配套管理措施,可有效解决冬季光照不足问题,显著提升蓝莓产量与品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撑。从应用实践来看,LED植物生长灯凭借光谱可调、节能高效的优势,已成为补光光源的主流选择;而分生育期制定补光方案、协同调控温湿度与水肥的综合管理模式,是确保补光效果最大化的关键。
未来,随着智慧农业技术的发展,温室蓝莓补光技术将向 “智能化、精准化、低碳化” 方向升级。一方面,可通过集成光照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及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补光参数的实时自动调节,进一步提升光利用效率;另一方面,结合光伏温室技术,将太阳能发电与补光系统结合,降低能源消耗与碳排放,助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此外,针对不同蓝莓品种(如南高丛、北高丛)的光需求差异,开展个性化补光方案研究,将成为下一步技术优化的重点,为推动蓝莓产业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