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综合试验站
一、枝蔓管理
1、 使用破眠剂催芽 桂北冬季温度难以满足温克葡萄冬季休眠所需冷量,因此春季存在萌芽不整齐现象。采用单氰胺破眠催芽,能提早萌芽,萌芽整齐。破眠催芽需在气温稳定在12℃以上进行,方法是用50%单氰胺15-20倍液,对除顶芽以外的芽逐一点湿芽眼。使用单氰胺点芽后,地面干旱时需及时淋一次透水以促进萌芽。
2、培养健壮枝梢 新梢展叶4~6片能看到花穗时,按梢间距18~20㎝的标准进行抹芽定梢并及时绑梢;开花前3~5天,结果枝在花穗以上保留4~6片叶摘心,主梢摘心后顶端长出的第一个副梢留3~4叶摘心,其下副梢留1~2叶摘心;新梢展叶后到开花前(3月上旬至4月下旬),喷施2~3次以磷、钾为主的多元素叶面肥,促进叶片老熟,避免枝叶徒长。
二、 花果管理
温克葡萄花芽分化较好,一般年份,如不注意疏花疏果,往往亩产量超过2500公斤,单穗重超过750克。产量太高、单穗过大,则果实着色差,后期病害特别是炭疽病常严重发生,造成果实品质差,后期因病造成的烂果多,生产效益差。
因此,要特别注意通过疏花疏果,以适当控制产量和单穗重量,推荐控制标准:亩产量宜控制在1500~1750公斤,单穗重不宜超过750克。
无核栽培花果管理:
消费市场对无核葡萄的需求日益提升,有需要做无核栽培的果园,可参考如下方案进行。
1、疏花及花穗整形修剪
花穗分离后至开花前进行疏花及花穗整形修剪。具体方法是:按每亩保留2300-2500穗标准,疏除多余花穗,原则上每结果枝只保留1穗花。保留下的花穗,在花穗展开后保留穗尖4.5-5.5cm,其余小穗疏除。
2、无核化及膨大处理
花满开后,用12.5ppmGA3 +1.25ppmCPPU(可添加有助于软化果梗的药剂,例如葡罗塞汀)浸泡花穗作无核处理及保果,间隔13~15天,用25ppmGA3 +2.5ppmCPPU(可添加有助于软化果梗的药剂)浸泡果穗促进果粒膨大。
3、药剂配制方法
(1)12.5 ppm GA3 +1.25 ppm CPPU: 32斤水中加入20%赤霉酸(GA3)2 g,0.1%氯吡脲(CPPU)40ml。可加入葡罗塞汀40ml或其它有助于软化果梗的药剂。
(2)25 ppm GA3 +2.5 ppm CPPU: 32斤水中加入20%赤霉酸(GA3)4g,0.1%氯吡脲(CPPU)80ml。可加入葡罗塞汀40ml或其它有助于软化果梗的药剂。
4、疏果
果粒黄豆大小时及时疏果,每果穗留果65~75粒。使单穗重控制在600~750g,亩产量控制在1500kg左右。
5、其它管理:按温克葡萄常规栽培技术进行。
三、 肥水管理
葡萄正常生长、结果,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氮、磷、钾、钙、镁、硼、铁、锌等营养元素。合理施肥可提高葡萄产量和品质。生产调查发现,不少种植户为追求产量、图省工方便,重施化肥轻施有机肥现象普遍存在。过量施用化肥,会导致土壤酸化、板结、养分流失,使葡萄品质难以提高甚至于下降,土质恶化,影响到葡萄产业健康发展。要实现葡萄优质高效栽培,必须有机肥、化肥配合施用,注意增施有机肥,减施化肥。
确定葡萄年施肥量,要综合考虑到土壤肥力、品种、树龄、树相、栽培方式、管理水平、肥料利用率等因素。参考施肥时期、用量:
春季萌芽前5~7天施一次速效肥促进萌芽整齐、健壮,每亩施三元复合肥程15~25kg;幼果膨大期,施一次壮果肥,促进果粒膨大,每亩施三元复合肥15~25kg、钙肥10~15公斤;浆果开始变软转色前施着色肥,每亩施硫酸钾25~30kg。采收完毕及时施采果肥,每亩施三元复合肥15~25kg。10中下旬施基肥,每亩施有机肥如腐熟畜(禽)粪、麸饼等1000~2000kg、钙镁磷肥50 ~100kg,开30~50cm深的沟分层施入。此外,还要根据生长情况,结合农药使用加强叶面追肥。
温克果实着色后容易裂果,因此,要特别注意果实生长后期水分调控,避免土壤水分剧烈变化,以减轻裂果发生。
四、病虫害综合防治
坚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进行病虫害防治。一是搞好冬季清园。冬季修剪结束后进行清园。将葡萄园中修剪下来的枝蔓、残枝、残果、果柄等及时清理干净,然后喷施3~5波美度石硫合剂;春季芽鳞萌动未见绿期,可再喷一次2~3波美度石硫合剂,消灭越冬病原和害虫。二是通过及时疏枝、绑梢、适当稀植等措施,保证果园通风透光良好,营造不利于病虫害发生蔓延的环境条件。三是加强肥水管理、适当控制产量等措施使树体健壮,增强树体抗病力。四是适时喷药保护。五是勤观察,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时对症用药。六是科学用药,注意选用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及生物源农药,注意农药交替使用。
温克葡萄避雨栽培主要病虫害有灰霉病、霜霉病、白腐病、炭疽病、白粉病、蓟马、蚧壳虫等。生产中应特别注意炭疽病的防治。炭疽病防治关键时期主要有二三叶期、满花后至幼果期、转色期(套袋前);炭疽病防治的主要药剂有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代森锰锌、戊唑醇、咪鲜胺等,其中咪鲜胺在绿色食品生产中不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