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组织管理
1.1 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1.1.1 具备一名以上内部质量控制人员,负责巨峰葡萄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熟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要求和标准化生产操作规范并积极推动实施落实。
1.1.2 建立质量安全责任制,明确管理人员和重点岗位人员职责要求。
1.1.3 定期对内部员工、社员、农户及生产人员等进行质量安全生产管理与技术培训。
1.2 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小农户
经过巨峰葡萄生产过程质量安全知识和生产管理技术培训,了解和掌握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要求、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化生产知识。
1.3 内部自查
制订内部自查制度。核查各环节关键事项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实现持续改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内部自查。
1.4 文件管理
按NY/T 4246的规定执行。
1.5 生产管理记录
按NY/T 4246的规定执行。
2 园地选择与园区规划
2.1 园地选择
宜选择平缓开阔,光照充足,通风良好,排灌方便的缓坡地或山地,土壤条件应符合GB 15618的规定,灌溉水质应符合GB 5084的规定,空气质量应符合GB 3095的规定。其他环境条件应符合DB45/T 277的规定。
2.2 园区规划
2.2.1 根据经营规模、地形、坡向和坡度划分作业区,铺设园区道路网与排灌系统。应建有分别存放投入品和巨峰葡萄的专用仓库,及巨峰葡萄产品分级、包装、储藏、检测等专用场所,并配备相应设备。设有盥洗室和废弃物存放区。有关区域应设置醒目的平面图、标志、标示等。园区规划按DB45/T 277的要求执行。
2.2.2 根据环境条件和栽培方式,建设相应的生产设施,如避雨棚、攀爬架等。
2.2.3 避雨棚的建造按NY/T 3628的规定执行。
2.2.4 宜配置水肥一体化设施。
3 投入品选购与管理
3.1 应选购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抗葡萄根瘤蚜的巨峰葡萄种苗,种苗应符合NY 469的要求,附检疫合格证;跨境调运时,按GB 15569的规定执行。
3.2 其他投入品选购与管理按NY/T 4246的规定执行。
4 种植管理
4.1 一年一收
4.1.1 土壤管理
4.1.1.1 记录各地块地势、土壤类型、土层深度和地下水位等。2至3年对土壤肥力进行检测分析。建立和保存相关记录和检测报告。
4.1.1.2 根据土壤基础状况进行土壤调理,改良土壤结构和化学性质以适应巨峰葡萄生产需求。
4.1.2 施肥管理
4.1.2.1 遵循“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施肥原则,肥料的使用应符合NY/T 496的规定。
4.1.2.2 土壤pH值<6.0的果园,萌芽前地面撒1次石灰,每667 m2熟石灰用量50 kg~100 kg;土壤pH值<5的果园,萌芽前、开花后在地面各撒1次熟石灰,每667 m2熟石灰用量50 kg~100 kg。
4.1.2.3 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30 g/kg的果园,每年秋季每667 m2施用有机肥2 000 kg~3 000 kg,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30 g/kg的果园,每年秋季每667 m2施用有机肥1 000 kg~2 000 kg。
4.1.2.4 各时期追肥要求如下:
—— 座果后至果粒软化前,间隔5 d~7 d,每667 m2滴施1次氮、磷、钾水溶肥3 kg~5 kg,前期施用氮、磷、钾均衡型,后期施用低氮高钾型,期间每667 m2滴施钙、镁肥3 kg~5 kg,共2~3次。当树势较旺时,减少氮肥用量,树势较弱时,增加氮肥用量。往年有缺微量元素症状发生的果园,这一时期应施用相应的微量元素肥料。整个葡萄生长期宜喷富硒的叶面肥3~4次,最后一次宜在采收前30 d喷施;
—— 葡萄新梢展叶2~3片后,结合喷施农药预防葡萄病虫害,叶面喷施2~3次以氮、磷、钾为主的多微量元素叶面肥,每次间隔10 d~15 d。开花前叶面喷施1~2次硼、锌、钙肥;
—— 采果后667 m2沟施1次复合肥(15-15-15)1 000 kg~2 000 kg。
4.1.3 水分管理
4.1.3.1 根据巨峰葡萄不同物候期的需水规律、气候条件、土壤墒情等制订水分管理方案并组织实施。
4.1.3.2 巨峰葡萄萌芽、新梢生长期、幼果膨大期保持土壤含水量70%为宜,催芽后遇干旱经及时灌水;转色至成熟期适当控制灌水,保持土壤含水量60%为宜。园区排灌系统应保持良好,避免出现旱涝。
4.1.4 整形修剪
4.1.4.1 整形
宜采用低密度“一”字型或“H”型水平棚架。
4.1.4.2 修剪
1月中下旬进行冬剪,选择节间较短、节部凸出粗大、芽眼饱满、鳞片紧、枝横断面较圆、木质部发达、髓部小、组织致密、无病虫害,充分成熟的枝蔓作为结果母枝。以短梢修剪为主,结合中长梢修剪。
4.1.5 催芽
于休眠蔓枝自然发芽前40 d~45 d用50%单氰胺15~25倍溶液涂抹或喷雾。
4.1.6 枝梢管理
4.1.6.1 坐果前可适当多留些枝梢,控制树势旺长,坐果完成后,剪去多余枝条,按15 cm~20 cm的梢间距抹芽定梢。枝条生长过旺时,采取扭梢、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方法控制枝条旺长。
4.1.6.2 开花前3 d~5 d对新梢进行第1次摘心,在花穗以上保留4片叶摘心,顶端副梢保留4~5叶反复摘心,至副梢到达避雨棚边封顶或两行副梢相交处(大棚栽培)封顶。其余副梢抺除。
4.1.7 花果管理
4.1.7.1 开花前3~5天进行疏花整穗,强壮枝留1~2个花穗,中庸枝留1个花穗,弱枝不留花穗。
4.1.7.2 保留的花穗去除穗尖、副穗,保留中、下部14~16个小穗,其余小穗剪除。
4.1.7.3 幼果长至直径0.4 cm~0.5 cm时进行疏果,优先疏除小果、畸形果。
4.1.7.4 开花前期如遇低温环境条件,在初花至盛花期可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保花保果。
4.1.7.5 667㎡产量宜控制在1500 kg以内。
4.1.8 病虫害防控
4.1.8.1 主要病虫害
主要病害有灰霉病、霜霉病、黑痘病、白腐病、炭疽病、气灼病等,主要虫害有蓟马、叶螨类、叶蝉类、金龟子类、介壳虫类、鳞翅目类等。
4.1.8.2 防治原则
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适当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4.1.8.3 农业防治
4.1.8.3.1 选用脱毒、抗(耐)性砧木。
4.1.8.3.2 合理修剪,避免树冠荫蔽。
4.1.8.3.3 加强通风透气,预防赤灼病。
4.1.8.3.4 采用滴灌、铺膜等技术。
4.1.8.3.5 中耕除草,清洁田园。
4.1.8.3.6 剪除病虫枝、摘除病僵果、清除枯枝落叶、刮除树干翘皮,集中销毁或深埋。
4.1.8.4 物理防治
4.1.8.4.1 果实套袋和避雨栽培。
4.1.8.4.2 采用可降解黄板或蓝板等诱杀叶蝉、蓟马等害虫,机械捕捉害虫。
4.1.8.4.3 利用糖醋液诱杀吸果夜蛾、金龟子等害虫。
4.1.8.4.4 设置25~40目防虫网,阻隔害虫及飞鸟迁入。
4.1.8.5 生物防治
4.1.8.5.1 采用性诱剂诱杀蛾类等害虫。
4.1.8.5.2 使用生物源农药。
4.1.8.6 化学防治
4.1.8.6.1 根据病虫发生规律及监测预报,适时用药,化学防治按DB45/T 277、T/GXAS 271的规定执行。
4.1.8.6.2 不使用国家禁用农药,出口产品还需满足目标市场的要求。
4.1.8.6.3 优先选用在葡萄上允许使用且已登记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不同类型药剂应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农药的使用应符合GB 8321(所有部分)的规定。
4.1.8.6.4 按照农药标签规定的方法、剂量、施药次数和安全间隔期等信息规范用药。杀菌剂和杀虫剂的使用应符合NY/T 4246的规定。
4.1.9 采收管理
4.1.9.1 采收要求
4.1.9.1.1 采收时间在7~9月,可溶性固形物≥16%,果实完全着色,并表现出浓郁的巨峰葡萄特有的风味时采收。
4.1.9.1.2 应做好采收记录,包含采收人、采收品种、采收时间、采收数量和产品质量等内容。
4.1.9.1.3 采收时,确保所用农药已过安全间隔期。采收前应对巨峰葡萄质量安全进行检验,真菌毒素限量应符合GB 2761的规定,污染物含量应符合GB 2762的规定,农药残留量应符合GB 2763、GB 2763.1的规定。检验合格后采收。
4.1.9.2 卫生要求
4.1.9.2.1 采收配备专用容器,容器内部干净、光洁。重复使用的采收工具应及时清洗维护。
4.1.9.2.2 采收时,采收人员应穿着干净工作服并佩戴手套。
4.2 延后一年两收
4.2.1 土壤管理
按7.1.1的规定执行。
4.2.2 施肥管理
根据巨峰葡萄延后一年两收栽培不同物候期的养分需求、土壤肥力和肥料利用效率制订年度平衡施肥方案,结合树体生长发育情况组织实施。具体操作按7.1.2的规定执行。
4.2.3 水分管理
根据巨峰葡萄延后一年两收栽培不同物候期的需水规律、气候条件、土壤墒情等制订水分管理方案并组织实施。具体操作按7.1.3的规定执行。
4.2.4 整形修剪
宜采用无主干多蔓扇形。1月中下旬对结果母枝留 1~2芽修剪。
4.2.5 促放延后一、二造花
促放一、二造花的时间可根据目标熟期和巨峰葡萄生长发育特性确定。具体操作按T/GXAS 271的规定执行。
4.2.6 枝梢管理
枝梢生长过程中,及时将枝梢均匀绑于架面,梢间距15 cm~20 cm为宜。顶端副梢保留4~5叶反复摘心,至副梢到达避雨棚边封顶。其余副梢抺除。
4.2.7 花果管理
4.2.7.1 开花前3 d~5 d进行疏花整穗,根据一、二造果目标产量确定留穗数量。保留的花穗去除穗尖、副穗,保留中、下部14~16个小穗,其余小穗剪除。
4.2.7.2 幼果长至直径0.4 cm~0.5 cm时进行疏果,优先疏除小果、畸形果。
4.2.7.3 延后栽培产量每667㎡宜控制在2000 kg以内。
4.2.8 病虫害防控
按7.1.8的规定执行。
4.2.9 采收管理
一造果在可溶性固形物≥16%时采收,二造果在可溶性固形物≥17%时采收,宜在11月底前全部采完。其他按7.1.9的规定执行。
5 分级、储藏、包装标识与运输管理
储藏温度为0 ℃~1 ℃,其他应符合NY/T 4246的规定。
6 产品质量管理
按NY/T 4246的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