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干鲜食兼用品种改良岗位
王勇 孙锋 李玉玲 苏来曼·艾则孜 伍国红
摘要:【目的】探究噻苯隆(TDZ)与赤霉酸(GA₃)配比对制干葡萄果实品质的影响,为生产实践提供优化方案。【方法】以无核白、无核紫、紫甜无核、波尔莱特和长粒无核白为试材,设置12种处理(噻苯隆200、300、400倍稀释液分别与GA₃ 0、50、80、100 mg/L组合),测定果粒重量、果穗长度、果粒纵径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结果】低稀释噻苯隆(200倍)与高浓度GA₃(100 mg/L)协同处理显著提升果粒重量与纵径,其中紫甜无核果粒重量达44.52±2.99g(200倍+100 mg/L),较对照增长12.6%。果穗长度与GA₃浓度呈正相关,无核白在200倍+100 mg/L处理下果穗长度达33.83±4.19 cm。SSC因品种差异显著,无核白在200倍+0 mg/L处理下SSC最高(21.73%),而紫甜无核需300倍+100 mg/L处理(18.43%)以提升糖分。【结论】200倍噻苯隆+100 mg/L GA₃为多数品种最优配比,但需结合品种特性调整。
植物生长调节剂是调控无核葡萄果实发育的关键技术手段,其合理应用可显著改善果实大小、形状及糖分积累。噻苯隆(TDZ)与赤霉酸(GA₃)的协同作用在促进细胞分裂和生长中具有潜力,但其配比与品种响应关系尚不明确。新疆作为我国制干葡萄主产区,品种资源丰富,但不同品种对调节剂的敏感性差异显著。本研究以新疆主栽制干葡萄品种为对象,系统分析TDZ与GA₃配比对果实品质的影响,旨在为精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24年在新疆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研究发展中心(鄯善县双水磨)葡萄种质资源圃进行,供试材料为7年生无核白、无核紫、紫甜无核、波尔莱特和长粒无核白,株行距0.8 m×4 m,水平棚架栽培。供试药剂为噻苯隆(TDZ,纯度98%)和赤霉酸(GA₃,纯度75%)。
1.2 试验设计
设置12个处理(表1),TDZ稀释倍数为200、300、400倍,GA₃浓度为0、50、80、100mg/L。每品种选9株,每株12穗,重复8次。花后2天浸穗处理15秒,70天后测定果实性状。
1.3 测定指标
果粒重量:便携式电子秤(精度0.001 g)测定10粒重;
果穗长度:卷尺测量;
果粒纵径:游标卡尺测量;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手持折光仪测定。
1.4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 2010整理数据,SPSS 20.0进行方差分析(Duncan法,P<0.05),数据以“均值±标准差”表示,字母标注差异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葡萄果粒重量的影响
不同葡萄品种对噻苯隆和赤霉酸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且处理组合对果粒重量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噻苯隆200倍处理的果粒重量普遍高于300倍和400倍。无核白在200倍+100mg/L处理下10粒果重量最高(22.30±0.67g),显著高于300倍和400倍的同浓度处理。紫甜无核在200倍+100mg/L处理下10粒果重达到峰值(44.52±2.99g),而400倍处理下显著降低(37.61~39.98g)。表明低稀释倍数(高浓度)的噻苯隆更有利于果粒增重,可能与有效成分浓度较高有关。赤霉酸浓度的增加(0→100mg/L)对果粒重量提升有显著促进作用。波尔莱特在200倍噻苯隆处理下,赤霉酸浓度从0mg/L增至100mg/L时,10粒果重量从27.79g提升至33.27 kg。长粒无核白在300倍噻苯隆处理下,赤霉酸浓度增至100mg/L时,10粒果重量从20.46g增至27.51g。数据表明赤霉酸与噻苯隆的协同作用可显著提高果粒重量,且高浓度赤霉酸(80~100mg/L)效果更优。紫甜无核在200倍噻苯隆+100mg/L赤霉酸处理下表现最优(44.52±2.99g),显著高于其他组合。波尔莱特和长粒无核白的最佳处理均为200倍噻苯隆+100mg/L赤霉酸,果粒重量分别达33.27g和28.80g。无核白和无核紫的最佳处理亦为200倍噻苯隆+高浓度赤霉酸(80~100mg/L),但增幅相对较小。噻苯隆稀释倍数与赤霉酸浓度存在显著交互效应。在200倍噻苯隆下,赤霉酸浓度的提升对果粒重量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而300倍和400倍噻苯隆的增效作用减弱。表明低稀释倍数噻苯隆与高浓度赤霉酸组合可能是最优配置,可最大程度刺激果实发育。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葡萄果粒重量的影响因品种和处理组合而异。200倍噻苯隆+100mg/L赤霉酸为最优处理,尤其在紫甜无核和波尔莱特中效果显著。建议在实际生产中根据品种特性选择适宜的调节剂配比。
2.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葡萄果穗长度的影响
不同浓度的噻苯隆与赤霉酸组合处理对各葡萄品种的果穗长度表现出显著影响,且品种间存在差异性响应。在无核白、无核紫、长粒无核白等品种中,噻苯隆稀释倍数(200倍、300倍、400倍)与赤霉酸浓度(50-100 mg/L)的协同处理(如处理2-4、6-8、10-12)普遍显著提高了果穗长度。无核白品种在处理4(200倍噻苯隆+100 mg/L赤霉酸)中果穗长度达到最大值(33.83±4.19 cm),显著高于未添加赤霉酸的处理1(26.83±2.93 cm)。赤霉酸浓度的增加(0→100 mg/L)对果穗长度呈正向促进作用,尤其在低稀释倍数噻苯隆(200倍)下效果更显著。无核紫品种在处理4(200倍+100 mg/L)中果穗长度为27.67±2.52 cm,显著高于同稀释倍数下未添加赤霉酸的处理1(22.5±1.8 cm)。单独使用噻苯隆(赤霉酸浓度为0 mg/L)时,低稀释倍数(200倍)处理1的果穗长度普遍优于高稀释倍数(300倍、400倍)处理5、9。波尔莱特品种在处理1(200倍+0 mg/L)中果穗长度为26.33±1.15 cm,显著高于处理5(300倍+0 mg/L)的26.33±0.76 cm和处理9(400倍+0 mg/L)的24.07±2.69 cm。但稀释倍数过高(400倍)时,单独使用噻苯隆(处理9)对果穗长度的促进作用减弱,甚至低于对照组(紫甜无核品种处理9:19.23±1.17 cm)。无核白和长粒无核白对调节剂处理更为敏感,果穗长度增幅较大。长粒无核白在处理4(200倍+100 mg/L)中果穗长度达30.33±1.53 cm,较处理1(24.17±4.19 cm)增长25.4%。紫甜无核和波尔莱特的响应相对保守,最高增幅分别为21.9%(处理4)和10.1%(处理4)。无核紫在赤霉酸浓度≥80 mg/L时表现出显著增长(处理3-4、8、11-12),但整体增幅低于其他品种。综合各品种表现,200倍噻苯隆+100 mg/L赤霉酸(处理4)为最优组合,其果穗长度在无核白(33.83±4.19 cm)、无核紫(27.67±2.52 cm)、长粒无核白(30.33±1.53 cm)中均达到最大值,且差异显著(P<0.05)。300倍噻苯隆+100 mg/L赤霉酸(处理8)对紫甜无核(25.67±0.58 cm)和波尔莱特(28.5±1.5 cm)效果最佳,表明品种间需差异化调控。噻苯隆与赤霉酸协同处理可显著促进葡萄果穗伸长,但效果受浓度组合及品种特性的双重影响。低稀释倍数噻苯隆(200倍)与高浓度赤霉酸(100 mg/L)的组合对多数品种具有普适性,而部分品种(如紫甜无核)需调整浓度配比以实现最优效果。
2.3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葡萄果粒纵径的影响
不同浓度的噻苯隆与赤霉酸组合处理对各葡萄品种的果粒纵径产生了显著影响,且品种间响应存在明显差异。在无核白、无核紫、紫甜无核等品种中,噻苯隆(200-400倍稀释)与赤霉酸(50-100 mg/L)的协同处理显著提高了果粒纵径。无核白在处理4(200倍噻苯隆+100 mg/L赤霉酸)中果粒纵径达17.37±0.07 mm,显著高于未添加赤霉酸的处理1(15.62±0.37 mm)。紫甜无核在处理8(300倍噻苯隆+100 mg/L赤霉酸)中果粒纵径为24.28±1.47 mm,较同稀释倍数下未添加赤霉酸的处理5(22±0.74 mm)增长10.4%。赤霉酸浓度升高(0→100 mg/L)对果粒纵径的促进作用在低稀释倍数噻苯隆(200倍)下更为显著。波尔莱特在处理4(200倍+100 mg/L)中果粒纵径为24.9±0.94 mm,显著高于处理1(22.08±1.27 mm)。单独使用噻苯隆(赤霉酸浓度为0 mg/L)时,低稀释倍数(200倍)对果粒纵径的促进作用优于高稀释倍数(300倍、400倍)。无核紫在处理1(200倍+0 mg/L)中果粒纵径为18.56±0.25 mm,显著高于处理5(300倍+0 mg/L)的19.81±1.53 mm和处理9(400倍+0 mg/L)的20.25±2.11 mm。但稀释倍数过高(400倍)时,单独使用噻苯隆对长粒无核白的果粒纵径有抑制作用(处理9:17.54±0.5 mm vs. 处理1:19.28±1.27 mm)。紫甜无核和波尔莱特对调节剂处理的响应最为显著。紫甜无核在处理8(300倍+100 mg/L)中果粒纵径达24.28±1.47 mm,较处理5(22±0.74 mm)增长10.4%。波尔莱特在处理4(200倍+100 mg/L)中果粒纵径为24.9±0.94 mm,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无核白和长粒无核白的增幅相对较小,且对高浓度赤霉酸(100 mg/L)更敏感。例如,长粒无核白在处理4(20.26±0.75mm)较处理1(19.28±1.27mm)增长5.1%。无核紫的果粒纵径在赤霉酸浓度≥50 mg/L时显著增加(如处理2-4、11-12),但增幅低于紫甜无核和波尔莱特。紫甜无核和波尔莱特的最优组合为300倍噻苯隆+100mg/L赤霉酸(处理8),分别达到24.28±1.47mm和24.26±2.51mm。无核白和长粒无核白的最优组合为200倍噻苯隆+100mg/L赤霉酸(处理4),果粒纵径分别为17.37±0.07mm和20.26±0.75 mm。无核紫则在处理12(400倍+100mg/L)中表现最佳(21.23±1.61mm),表明其更适应高稀释倍数噻苯酸与高浓度赤霉酸的组合。噻苯隆与赤霉酸协同处理可有效促进葡萄果粒纵径增长,但效果因品种及浓度配比而异。紫甜无核和波尔莱特对高浓度赤霉酸(100 mg/L)与中低稀释倍数噻苯隆(200-300倍)的响应最佳,而无核紫需调整至高稀释倍数(400倍)以发挥最大效应。研究结果为葡萄栽培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精准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2.4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噻苯隆与赤霉酸的不同浓度组合对各葡萄品种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具有显著影响,且品种间响应差异显著。在无核白中,单独使用200倍噻苯隆(处理1)的SSC最高(21.73±0.66%),添加赤霉酸后SSC显著降低(如处理2:19.27±0.41%),表明赤霉酸可能干扰其糖代谢。相反,无核紫和紫甜无核在200倍噻苯隆+50-80 mg/L赤霉酸(处理2-3)时SSC显著提升,分别达20.63±0.21%和16.77±0.7%,较单独使用噻苯隆(处理1)增长10.9%和7.5%。长粒无核白在300倍噻苯隆+0 mg/L赤霉酸(处理5)中SSC达24.63±1.43%,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表明高稀释噻苯隆单独使用可能更利于其糖分积累。波尔莱特在300倍+100 mg/L赤霉酸(处理8)中SSC为16.9±1.1%,较同稀释倍数下其他处理提升显著,显示赤霉酸对中稀释噻苯隆的增效作用。赤霉酸浓度升高(0→100 mg/L)对SSC的影响因品种而异:无核白:SSC随赤霉酸浓度增加而下降(处理1→4:21.73%→18.83%),表明赤霉酸可能干扰其糖代谢。紫甜无核:在300倍噻苯隆+100 mg/L赤霉酸(处理8)中SSC达18.43±1.13%,较同稀释倍数下低浓度处理显著提升,显示高浓度赤霉酸的促进作用。长粒无核白:赤霉酸浓度对SSC的影响呈波动性,300倍+0 mg/L(处理5)的SSC最高(24.63%),而添加赤霉酸后SSC普遍降低,可能与品种代谢特性相关。无核白:对赤霉酸敏感,单独使用低稀释噻苯隆(200倍)效果最佳,SSC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无核紫:200倍噻苯隆+50 mg/L赤霉酸(处理2)为最优组合(20.63%),显著高于对照(处理1:18.57%)。紫甜无核:300倍噻苯隆+100 mg/L赤霉酸(处理8)SSC最高(18.43%),较同稀释倍数下其他处理提升3.7%。波尔莱特:SSC普遍较低(11.67-16.9%),但300倍+100 mg/L赤霉酸(处理8)表现最优(16.9%)。长粒无核白:300倍噻苯隆单独使用(处理5)SSC达24.63%,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最有处理组合为:无核白,200倍噻苯隆+0 mg/L赤霉酸(处理1,21.73%)。无核紫,200倍噻苯隆+50 mg/L赤霉酸(处理2,20.63%)。紫甜无核,300倍噻苯隆+100 mg/L赤霉酸(处理8,18.43%)。波尔莱特,300倍噻苯隆+100 mg/L赤霉酸(处理8,16.9%)。长粒无核白,300倍噻苯隆+0 mg/L赤霉酸(处理5,24.63%)。噻苯隆与赤霉酸组合对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品种依赖性。无核白和长粒无核白在单独使用噻苯隆时糖分积累效果最佳,而无核紫、紫甜无核和波尔莱特需结合中低浓度赤霉酸以提升SSC。研究结果为不同葡萄品种的精准栽培调控提供了重要依据,建议根据目标品种选择适配的调节剂配比以优化果实品质。
3 结论
低稀释倍数(200倍)噻苯隆结合高浓度赤霉酸(100 mg/L)可显著提升果粒重量与纵径,可能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协同促进细胞分裂有关。紫甜无核对高浓度处理敏感,果粒增重显著;而无核白在低赤霉酸浓度下糖分积累更优,表明品种间代谢路径存在差异。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对葡萄果实品质具有显著调控作用,且效果因品种和处理配比而异。200倍稀释噻苯隆+100 mg/L赤霉酸处理在多数指标中表现最优,可作为主要处理浓度的参考方案。未来研究需结合分子机制进一步解析品种间差异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