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谋综合试验站
卯明成 杜鸿燕 杨顺林 郭淑萍 王玉倩 陆晓英
摘 要:葡萄霜霉病是露天葡萄栽培中重要的病害之一,在世界各葡萄产区均有发生,严重影响葡萄的产量和品质。传统的化学防治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霜霉病的发生和流行,但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出现抗药性、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发展绿色防控技术对于葡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从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以及科学合理的化学防治等方面详细阐述葡萄霜霉病绿色防控技术。
关键字:葡萄;霜霉病;绿色防控;
1 霜霉病病原和发病规律
1.1 病原
葡萄霜霉病病原菌为葡萄霜霉病菌(Plasmopara viticola),属卵菌门,霜霉目单轴霉属[1]。无性阶段产生轴状孢囊梗,孢囊梗顶生呈卵形或椭圆形的孢子囊,孢子囊在适宜条件下萌发释放6~8个游动孢子;有性阶段产生卵孢子,卵孢子借助雨滴进行萌发形成芽管,芽管顶端着生孢子囊,孢子囊释放30~50个游动孢子[2]。
1.2 发病规律
1.2.1 侵染循环
葡萄霜霉病主要以卵孢子在病残组织或土壤中越冬。在春季,当温度和湿度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囊,孢子囊释放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随雨水或灌溉水溅到葡萄植株上,从叶片的气孔或水孔侵入,引起初侵染。发病后,病部产生的孢子囊通过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情不断加重。
1.2.2 发病条件
葡萄霜霉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低温高湿是该病发生的主要环境因素。孢子囊形成和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0~ 25℃,最适温度为18~22℃,相对湿度在 95%以上[3]。因此,在昼夜温差大、多雨潮湿的季节,特别是在葡萄生长的中后期,霜霉病易大面积发生。此外,葡萄园地势低洼、通风透光差、植株长势弱等有利于病害发生。
2 农业防治
2.1 品种选择与苗木处理
2.1.1 抗病品种选择
不同葡萄品种对霜霉病的抗性存在显著差异。在新建葡萄园或品种更新时,应优先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如巨峰、夏黑、阳光玫瑰等相对较抗病的品种,这些品种在同等环境条件下,发病程度往往比一些欧洲葡萄品种,如赤霞珠、美乐等轻[4]。在选择品种时,还应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确保品种的适应性和经济效益。
2.1.2 苗木处理
引进苗木时要严格检疫,防止带有霜霉病病原菌的苗木进入葡萄园。对于购入的苗木,可在栽植前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消毒方法是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浸泡苗木3~5分钟,或用10%硫酸铜溶液浸泡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晾干后进行栽植,可有效杀灭苗木上携带的病原菌,减少初侵染源。
2.2 葡萄园规划
2.2.1 地势选择
葡萄园应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避免在低洼地、易积水的地方建园,积水葡萄园湿度增加,有利于霜霉病的发生。如果葡萄园地势较低,应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如修建排水沟,确保雨后园内无积水。
2.2.2 通风透光
合理规划葡萄园的行向和株行距,保证葡萄园有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一般来说,南北行向有利于光照均匀分布和空气流通。株行距应根据品种特性和栽培方式确定,避免植株过密,保持树冠通风透光。
2.3 土壤管理
2.3.1 改良土壤
保持土壤疏松透气、肥力充足,有利于葡萄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能力。对于土壤板结的葡萄园,通过增施有机肥、深翻土壤等措施进行土壤改良。有机肥如腐熟的农家肥、堆肥等,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结构,还能为葡萄提供长效的养分。深翻土壤一般在秋冬季进行,深度为60~80厘米,增加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
2.3.2 生草栽培
葡萄园生草是一种有效的土壤管理方式。通过行间生草调节葡萄园小气候,改善葡萄园温湿度,与此同时,园区生草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疏松土壤[5]。在草生长旺盛期,可以适当割平,将割下的草覆盖在树盘周围,腐烂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但要注意控制草的高度,避免与葡萄争夺养分和水分。
2.4 水分管理
合理灌溉是预防葡萄霜霉病的重要措施。在葡萄生长前期,适量浇水,保持土壤湿润,促进植株生长。在葡萄生长后期,特别是果实成熟期,要适当控制浇水,降低果园湿度,减少霜霉病的发生。滴灌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灌溉方式,它可以根据葡萄的需水情况精准供水,减少水分浪费,同时也能降低葡萄园的湿度[6]。
2.5 修剪与清园
2.5.1冬季修剪
冬季修剪是葡萄栽培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修剪来调整葡萄植株的树形结构,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同时减少病原菌的越冬场所。修剪时,去除病枝、弱枝、枯枝和过密枝,保留健壮的结果母枝。结果母枝的留枝量要根据品种、树龄和栽培方式确定。修剪后枝条及时清出园区,集中烧毁或深埋,防止病菌残留。
2.5.2 生长季节修剪
在葡萄生长季节,要进行多次修剪。抹芽定梢控制新梢数量,保证植株通风透光。一般在萌芽后,抹去弱芽、双芽中的一个芽和位置不当的芽。新梢长到10 ~20厘米时进行定梢,根据架面空间合理留梢。摘心和副梢处理可以控制新梢生长,促进果实发育和营养积累。结果枝一般在花前3~5天摘心,摘心程度根据新梢长度和品种而定。副梢处理可采用留1~2片叶反复摘心的方法。同时,要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2.5.3 清园
清园工作要彻底。在葡萄落叶后和春季萌芽前,对葡萄园进行全面清园。除了清理修剪下来的枝条外,还要清除园内的落叶、病果、杂草等。可以使用石硫合剂进行全园喷雾,石硫合剂可有效杀灭病原菌和越冬虫卵。喷雾要均匀周到,包括葡萄植株、地面等可能藏有病原菌的地方。
3 物理防治
3.1 避雨栽培技术
避雨栽培能有效控制葡萄霜霉病的发生。在葡萄生长季节,搭建避雨棚,可有效阻挡雨水直接接触葡萄植株,降低葡萄园湿度,减少霜霉病的发生[7] 。避雨棚的形式有多种,如简易避雨棚、连栋大棚等。搭建避雨棚时,注意棚的高度和跨度,保证通风良好,同时要选择透光性好的塑料薄膜,如聚乙烯薄膜等。
3.2 温湿度调控
在设施栽培条件下,可以通过通风、降温、除湿等措施调控温湿度。在白天,当温度升高到 28℃以上时,及时通风降温,避免温度过高影响葡萄生长。在夜间,注意保温,防止温度过低。湿度调控方面,要尽量保持相对湿度在60%~70%。可通过通风换气、覆盖地膜等方式降低湿度。在遇到连续阴雨天气时,降低空气湿度,从而抑制霜霉病孢子囊的形成和萌发。
3.3 控制虫传媒介
通过糖醋液诱捕葡萄园中可传播霜霉病的害虫,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媒介。将配制好的糖醋液装入诱捕器中,悬挂于葡萄园内,诱捕可能携带霜霉病菌的害虫,从而减少霜霉病菌的流行。此外,还可利用害虫对颜色的趋性,在葡萄园悬挂黄/蓝板诱捕蚜虫、粉虱等可能传播霜霉病的害虫。
4 生物防治
化学药剂的过度依赖和过量施用,葡萄园土壤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土壤和果实出现农药残留,同时增加了霜霉病的抗药性。但随着我国农业的迅速发展,农业生态系统的保护得到了重视,越来越多的绿色防控技术得到应用。当下利用微生物防治葡萄霜霉病的生物防治技术应用比较普遍,如在霜霉病侵染前期,用哈茨木霉菌、枯草芽胞杆菌、解淀粉芽胞杆菌、多粘类芽胞杆菌防控霜霉病[8-9]。
4.1 微生物的利用
芽孢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其中一些芽孢杆菌菌株对霜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如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等可以通过产生抗菌物质、竞争营养和空间等方式抑制霜霉病病原菌的生长。
木霉菌是一种重要的生防真菌,可寄生在霜霉病菌上,抑制其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木霉菌制剂可用于葡萄园土壤处理或叶面喷施,在土壤处理时将木霉菌制剂与有机肥混合后施入土壤中,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强土壤对病原菌的抑制能力;叶面喷施时,在葡萄生长季节定期喷施,预防霜霉病的发生。有研究发现200倍液的3亿CFU/g哈茨木霉菌可湿性粉剂对霜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10] 。
4.2 植物源提取物的应用
大蒜中含有多种抗菌活性成分,如大蒜素等。大蒜提取物对霜霉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11]。将大蒜捣碎后加水浸泡,过滤得到大蒜提取物,然后将其稀释后喷施在葡萄植株上。大蒜提取物不仅可以防治霜霉病,还对一些害虫有驱避作用。
5 化学防治
5.1 药剂选择
5.1.1 保护性杀菌剂
在葡萄霜霉病发病前,可选用保护性杀菌剂进行预防。常用的保护性杀菌剂有波尔多液、代森锰锌、丙森锌等。波尔多液是一种传统的保护性杀菌剂,其杀菌谱广,对霜霉病有较好的预防效果。一般在葡萄萌芽后至开花前、果实采收后使用,使用浓度为1:0.5~0.7:200 ~240(硫酸铜:生石灰:水)。代森锰锌和丙森锌等药剂安全性高、使用方便,可在葡萄生长季节定期喷施,预防霜霉病。一般代森锰锌的使用浓度为80%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丙森锌的使用浓度为70%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
5.1.2 内吸性杀菌剂
当葡萄霜霉病发病后,需及时使用治疗性杀菌剂进行控制。常用的治疗性杀菌剂有烯酰吗啉、霜脲氰、甲霜灵等。烯酰吗啉对霜霉病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囊萌发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是目前防治霜霉病的常用药剂之一。一般使用5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1500 ~2000倍液。霜脲氰与烯酰吗啉有较好的复配效果,两者复配可以提高防治效果。甲霜灵是一种内吸性杀菌剂,对霜霉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长期使用易产生抗药性,可与其他药剂交替使用。一般使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5.2 施药时期与方法
5.2.1 施药时期
化学防治要把握好施药时期。在葡萄萌芽前,可喷施3~5波美度石硫合剂进行清园,杀灭病原菌。在葡萄展叶后至开花前,可根据天气情况和葡萄园发病风险,喷施保护性杀菌剂进行预防。当发现葡萄叶片上出现霜霉病病斑时,要及时喷施治疗性杀菌剂,间隔7 ~10天连续喷施2 ~3次。在果实采收前要注意农药的安全间隔期,避免农药残留超标。
5.2.2 施药方法
施药时要注意均匀周到,保证药剂覆盖葡萄植株的各个部位,特别是叶片的背面,因为霜霉病病原菌主要从叶片背面的气孔侵入。可使用背负式喷雾器或机动喷雾器进行喷雾。在喷雾时要注意喷头与植株的距离和角度,避免药液浪费和对植株造成损伤。同时注意不同药剂的混用和交替使用,延缓病菌抗药性的产生。
5.3 抗药性治理
5.3.1轮换用药
为防止病菌对化学药剂产生抗药性,定期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杀菌剂。例如,不要长期连续使用甲霜灵等单一药剂,可将甲霜灵与烯酰吗啉、霜脲氰等药剂交替使用,也可以与保护性杀菌剂波尔多液、代森锰锌等轮换使用。这样可以使病菌难以适应某一特定的药剂环境,降低抗药性产生的速度。
5.3.2 合理混配
合理混配药剂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同时延缓抗药性的产生。例如,烯酰吗啉与霜脲氰混配、甲霜灵与代森锰锌混配等。但在混配药剂时要注意药剂之间的兼容性,避免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药效降低或产生药害。在混配前要先进行小面积试验,确认无问题后再大面积使用。
6 讨论
在葡萄霜霉病的防控过程中,将农业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和化学防控等措施有机结合起来。以农业防控为基础,通过合理的栽培管理提高葡萄植株的抗病能力;利用物理防控手段减少病原菌的传播机会;生物防控作为绿色防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病较轻时发挥作用;化学防控作为应急和关键时期的主要手段,但要注意合理用药,减少农药残留和对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