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栽培岗位
王磊 王世平
葡萄果实采收后,树体完成了一年的结实任务后,叶片光合产物开始回流到树体“储藏”,恢复“元气”,为来年的生长和结果做准备。根系开始新一轮生长,吸收无机营养供给树体。因此,采收后是葡萄树最重要的生长发育阶段之一,加强后期管理,才能取得下一年度的优质结实。采收后的树体管理建议如下:
一、灌水:
葡萄树进入转色期后,为了促进叶片光合产物向果实内积累,需要控制灌水,营造相对干燥的土壤环境,到成熟采收一般有一个月左右的控水期,树体严重缺水。采收后要及时恢复灌水,促进树体各部分组织恢复机能。一般采收完成后,灌透水一次,其后保持土壤水分在田间持水量80%左右,当水分含量降低到60%含水量时,相当于土壤水势-10 k Pa,要及时灌溉补水。11月开始控水,促进新梢成熟,为越冬做准备。
二、施肥:
采收后要及时补施一次肥料,日本将这次肥称作“礼肥”,意指给辛劳结果的葡萄树补补“身子”,恢复树体的精气神儿。本次肥以复合肥(20-20-20)为好,每亩20-25公斤、匀撒树行两侧各80-100cm的范围,中耕后灌水。
三、病虫害防治:
为了保护叶片,采收后要加强病害防治,多秋雨的地区,应特别关注霜霉病的防治。
四、基肥施用:
传统的果树土壤管理是以树冠投影面积为管理范围的,施肥的目的性不强,不但浪费营养,而且劳动强度也很大。日本岛根县农业试验场果树分场连续4年的试验表明,采用局域富积的方式进行土壤肥培管理,可以提高根系密集分布区域的有机质含量,并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而且施肥量减少一半。从新梢生长,树冠投影面积、产量和果实品质来看,每1000m2栽植40株(单株树冠面积25m2)的水平棚架葡萄园,单株培肥根域容积达到0.75~1.5m3,约每m2树冠投影面积的培肥根域容积为0.03~0.06m3时,可以满足葡萄生长发育和优质生产的需要。作者在巨峰葡萄上的多年研究结果发现,维持正常的树体生长和果实发育,每m2树冠投影面积仅需要根域容积0.05~0.06m3,两者上限非常接近,说明不需要对树冠投影范围的土壤进行全面培肥,只要保证营养供给,采用局部培肥的方式是完全可行的。日本岛根县农业试验场根据上述试验结果推荐的成龄葡萄园培肥土壤范围为每m2树冠0.03~0.06m3,相当于20.0-40.0m3/667m2,管理的土壤表面积只有树冠投影面的10%~20%。根据我们根域限制栽培的研究,对我国一般生产园来说,肥水管理比较粗放,建议采用培肥树冠投影面的15%~25%、深度40~50cm的土壤范围为宜,每亩培肥的土壤面积约100~150m2。
传统的果树栽培在定植时要挖定植沟,一般深80cm,有的甚至达100cm,施基肥也提倡深穴或深沟施,这在北方干旱地区也许是适用的,可以引导根系向纵深处生长,增加深层水分的吸收。但对地下水位高,降水量大的南方地区,完全没有必要开太深的定植沟和施肥穴。到葡萄园田间挖土壤剖面会发现,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区,根系主要集中在40cm以上的土层,即使开100cm深的沟所定植的葡萄树,根系也很少能伸展到沟底。这样深埋沟中的有机肥料就成为无法利用的废物,造成珍贵的有机肥料的浪费。因此,在地下水位较高、降水在800mm以上的地区,不提倡深沟栽植和深施肥。根据根系分布的规律,定植穴的有机肥埋施深度应控制在40~50cm以内。按照上面所述标准进行葡萄生产园培肥,劳动强度可以大大降低。由于土壤肥水管理的范围小了,可以精耕细作,达到通透性良好、营养平衡的根域环境条件,从而促进树体和根系的健壮生长,空出的75%~85%的土地面积可以种植多种植物,形成多样性的生物群落,增加益虫等抑制果树病虫害发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形成较完整意义上的生态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