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13707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华北与环渤海湾传统优势葡萄产区高质量生产配套的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模式 [2023/11/12 19:51:10] 来源: 作者:Admin

生物防治与综合防控岗位

刘永强 王忠跃 黄晓庆 孔繁芳


  华北及环渤海湾葡萄产区种植的葡萄,因葡萄品种较多、栽培模式不同,经与相关综合试验站联合调研,葡萄病害种类有霜霉病、灰霉病、酸腐病、炭疽病、白腐病、黑痘病、穗轴褐枯病;虫害种类有夜蛾幼虫、绿盲蝽、蚜虫、蓟马、叶蝉、叶甲、金龟子、螨类、斑衣蜡蝉、蚧壳虫、果蝇等。


  该区域防治病虫害一般年份需要采取6-12次措施,最为重要的防治时期是萌芽期、展叶期、开花前、谢花后、封穗前、转色期、采收后和落叶前,其它时期可以根据品种特点、栽培模式和气象条件,并结合田间观测、监测结果等进行防控。农业防治措施(栽培管理措施、冬季清园措施等)、建园栽种前的防治措施(脱毒苗木的选择、土壤消毒、种苗种条的消毒等)、公共植保的措施等,不列入规范化防控技术中。重大病虫害的救灾措施、偶发性病虫害的防控措施等,列入救灾措施和临时措施中。


  1. 华北及环渤海湾葡萄产区病虫害规范化防控技术简图


 

  2. 防控措施及说明


  2.1 萌芽期


  说明:在萌芽期(萌芽后至展叶前),越冬后的病虫害开始活动、为害葡萄,其中包括:白粉病、黑痘病、叶蝉、盲蝽蟓类、蓟马类、螨类等病虫害,白腐病、炭疽菌、霜霉病等在雨水充沛的年份也开始活动。所以,此次防控措施,是针对所有这些病虫害(或者说:具有这些病虫害的任何一种或多种的葡萄园)采取措施,一般情况下使用石硫合剂,或杀菌剂+杀虫剂。


  2.2 展叶期


  说明:展叶期,是指2-3叶期至4-5叶期;主要防治越冬后(上一次防治的残存)及在杂草上迁到葡萄的病虫害(重点是虫害),包括:白粉病、黑痘病、叶蝉、盲蝽蟓类、蓟马类、螨类、斑衣蜡蝉、白腐病、炭疽菌等。所以,此次防控措施,是针对所有这些病虫害(或具有这些病虫害的任何一种或多种的葡萄园)采取措施,一般情况下使用杀菌剂+杀虫剂。


  2.3 开花前(始花期)


  说明:开花前是多种病虫害发生和防治重要节点,以防治为害花序、花梗、花穗的病虫为主。主要针对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穗轴褐枯病等,也是蓟马、盲蝽蟓、螨类、蚜虫类等虫害的防治节点,重点防控灰霉病和白粉病。一般情况下,使用保护性杀菌剂+针对灰霉病和穗轴褐枯病的内吸性杀菌剂(+杀虫剂),比如:30%吡唑·福美双悬浮剂8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800倍液;灰霉病压力较大,且有虫害危害的葡萄园,可以使用30%吡唑·福美双8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1%噻虫嗪悬浮剂1500倍液。多雨及病虫害发生严重的葡萄园,在花序分离期增加一次杀菌剂;如果盲蝽蟓发生严重,此次增加一次杀虫措施。


  2.4 谢花后


  防治点描述:是葡萄花帽从柱头上脱落,称为落花;葡萄80%的花序落花结束,其余20%的花序部分花帽脱落(其余正在开花),之后的1-3天,就是采取措施的时期。


  说明:落花后,是防治霜霉病、白粉病、灰霉病、黑痘病等病害的关键时期,也是蚧壳虫、叶蝉、蓟马、螨类、盲蝽蟓、蚜虫类等虫害的防治节点,一般情况下需要使用一次杀菌剂+杀虫剂;杀菌剂一般选择广谱性的保护性杀菌剂,个别病害发生严重的葡萄园,可以选择保护性杀菌剂及内吸性杀菌剂混合使用。比如红地球或红宝石无核等灰霉病发生严重的品种,可以选择30%吡唑·福美双800倍液+啶酰菌胺+杀虫剂等。


  2.5 封穗前(套袋前)


  说明:在我国华北及环渤海湾葡萄产区,开花后至封穗前(套袋栽培的套袋前),至少需要使用一次防治措施;一般情况下,在封穗前也需要采取一次措施。封穗前(套袋前),是保证穗轴健康的重要时期,灰霉病、白粉病、溃疡病、炭疽病、蚧壳虫、透翅蛾、蛀果害虫(比如棉铃虫)等都需要采取防治措施。


  调整:针对性采取措施,一般采用杀菌剂+杀虫剂;病害防控好的葡萄园,在干旱年份可以只使用杀菌剂;病害危害较重的葡萄园,杀菌剂可以选择广谱性杀菌剂+针对性的内吸性杀菌剂。落花后至封穗前(或套袋前),时间跨度为1个月左右,应根据病虫害的田间监测情况,合理采取措施,在病虫害发生危害严重时,在这两次措施(花后、封穗前)之间,再增加一次防治措施。套袋栽培,可以选择在果穗整形后进行果穗处理,之后套袋,套袋完成后再使用这次措施。


  2.6 转色期


  防治时期描述:葡萄的果实开始上色,从绿色变为粉红色(绿色品种果皮开始发亮),同时果实的含酸量降低、含糖量开始增加;开始只是个别果粒,之后整个果穗开始变色;再之后颜色会逐渐加深。有5-10%果粒开始上色的时期,为此次防治时期。


  说明:在我国华北及环渤海湾葡萄产区,转色期是防控霜霉病、酸腐病、灰霉病、炭疽病、白腐病的关键时期之一,也是防治褐斑病、溃疡病等的适宜时期。一般情况:使用波尔多液+杀虫剂(比如80%波尔多液600倍液+10%联苯菊酯3000倍液),根据天气情况,若雨水较多则需要添加防治霜霉病的内吸性药剂,比如50%的烯酰吗啉。若出现酸腐病,按照酸腐病绿色防控技术采取防控措施。


  注:封穗期(套袋后)至转色期病虫害其它防控措施


  在我国华北及环渤海湾葡萄产区,设施葡萄在封穗后至转色期主要是白粉病问题,在以上规范化防控技术保障的前提下,一般不需要再采取防治措施。


  露地栽培的套袋葡萄,套袋后至转色期主要是霜霉病问题,在雨季田间监测到第一片霜霉病病叶(第一个霜霉病病斑)时,开始增加防治措施:在雨季,10-15天使用一次药剂,一直到雨季结束(转色期的措施照常使用)。可以使用铜制剂(如波尔多液),也可以选择其它保护性杀菌剂;遇到发病中心或普遍发生趋于流行时,使用救灾措施。


  露地栽培的非套袋葡萄,封穗后至转色后主要是霜霉病、炭疽病、灰霉病、酸腐病、溃疡病等问题(品种不同,这些病害的发生危害有差异),在雨季,10天左右使用一次药剂,一直到雨季结束(转色期的措施照常使用)。药剂选择需要兼顾霜霉病、炭疽病、灰霉病、酸腐病、溃疡病等病害,一般是在使用保护性杀菌剂的同时,根据田间监测和去年炭疽病、灰霉病、酸腐病、溃疡病发生情况,增加(与保护性杀菌剂混合)针对性的内吸性杀菌剂。从封穗后至转色期(成熟期前),根据气象条件(天气实况),需要增加1-5次措施。


  2.7 采收后至落叶


  防治适期描述:葡萄果实采收后,立即喷洒一次药剂。


  说明:采收后立即使用1次药剂,一般使用铜制剂[如果需要使用杀虫剂,采用波尔多液与杀虫剂混合使用(比如80%波尔多液600倍液+杀虫剂)或者波尔多液+机油(矿物油)乳剂等;如果单独使用铜制剂,可以选择波尔多液或其他铜制剂]。这个时期一般使用1次药剂。


  注:如果采收晚或冬季来临时间早,直接进入下一个环节。


  2.8 修剪、埋土防寒与清园


  防治适期描述:葡萄开始落叶时,或落叶前后,开始修剪;修剪后,立即使用药剂;药剂使用后2-3天,埋土防寒。


  药剂使用具体建议: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杀虫剂


  说明:葡萄落叶前的病虫害的防治,会减少病虫害的越冬基数,为第二年的病虫害防治打下基础。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葡萄果实常见病害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