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综合试验站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在新疆鄯善县吐鲁番楼兰酒庄股份有限公司酿酒葡萄基地(37°79′N,90°17′E)进行。试验地海拔419 m,年降雨量25.3 mm,年蒸发量2751 mm;全年日照时数为3 122.8 h,10℃以上有效积温4 525℃以上,无霜期192 d,干燥度(K)高达74.36,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暖温带荒漠气候,是我国极端干旱地区之一。土壤质地为砾石砂壤土,0~40 cm土层含有机质11.04 g/kg、全氮1.05 g/kg、速效磷12.45 mg/kg、速效钾95.59 mg/kg,pH值9.12。
1.2 试验材料与处理
供试酿酒葡萄品种为6 a生‘马瑟兰’(Vitis vinifera L. cv. Marselan),嫁接苗,砧木为5BB。南北行向种植,株行距 1.0 × 4.0 m,采用厂形(Modified Vertical Shoot Positio, M-VSP)栽培,灌溉方式为滴管。试验共设6种主、副梢管理方式:主梢一次成梢,副梢全去除(标记:1-0);主梢一次成梢,果穗以上副梢留2叶(标记:1-2);主梢一次成梢,果穗以上副梢留4叶(标记:1-4);主梢二次成梢,副梢全去除(标记:2-0);主梢二次成梢,果穗以上副梢留2叶(标记:2-2);主梢二次成梢,果穗以上副梢留4叶(标记:2-4)。主梢一次成梢即新梢超过架面第三道铁丝约10 cm进行摘心,主梢二次成梢即花前留8片叶进行第一次摘心,花后顶端副梢超过第三道铁丝10 cm再进行二次摘心。每个处理分3个小区,每连续6株葡萄为一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除主、副梢管理措施不同外,其他栽培管理方法均一致。
1.3 果实品质及产量指标的测定
葡萄成熟后(8月25日)统一采收并测定果实品质指标。每小区随机选取30个果穗进行萎蔫率统计;果穗质量和果粒质量使用电子天平(0-500 g,0.01 g)测定;果穗松紧度的统计参照OIV标准[14]进行,重复20个果穗;可溶性固形物采用手持糖度计(Atago,Tokyo,Japan)测定;pH值采用pH计(Mettler-Toledo,LE438)测定;还原糖采用斐林试剂法测定;总酸采用酸碱指示剂滴定法测定,结果以酒石酸表示;葡萄果皮中总花色苷含量采用pH示差法测定;总酚采用福林-肖卡法[19]测定,结果用没食子酸表示;单宁采用福林-丹尼斯法[20]测定。通过统计果穗数的方式实测每小区产量。
1.4 数据处理
采用 Microsoft Excel 2007 和 DPS V7.05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图表绘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进行数据比较,利用 Duncan 新复极差法检验处理间差异的显著性水平(P<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葡萄外观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1可知,果穗质量、果粒质量呈二次成梢(花前摘心)大于一次成梢的趋势,且不论一次、二次成梢副梢留4片的果穗质量、果粒质量均最大;二次成梢萎蔫率大幅降低,且不论一次、二次成梢萎蔫率随副梢留叶量的增加而减小,萎蔫率高的处理果穗紧密度值小,果穗较松散;出汁率随副梢留叶量增加而增大,且二次成梢出汁率大于一次成梢;二次成梢亩产显著高于一次成梢,且无论一次、二次成梢副梢留4片叶亩产均显著大于副梢留0、2片叶的处理。可见,花前摘心(二次成梢)有利于促进马瑟兰葡萄果穗质量和果粒质量的增大,副梢留叶量增加(4片)有利于降低萎蔫率、提高出汁率及产量。
2.2 对葡萄基本理化指标及果皮酚类物质的影响
由表2可知,可溶性固形物基本呈随副梢留叶量增大而减小的趋势,相同副梢留叶量二次成梢处理小于一次成梢处理,以2-4处理最小;一次成梢处理总酸含量高于二次成梢处理,以2-2最小,二次成梢处理pH值小于一次成梢,且pH值有随副梢叶片数增大而减小的趋势;二次成梢处理花色苷含量显著高于一次成梢处理,但副梢留叶量过大(4片叶)会降低花色苷含量,以2-2处理花色苷含量最高。可见,二次成梢(花前摘心)能够降低总酸含量和pH值,提高花色苷含量,随着副梢留叶量增加可溶性固形物降低,副梢留叶量过大不利于花色苷的积累。
3 结论
在吐哈盆地产区极端干旱气候条件下,二次成梢(花前摘心)有利于促进马瑟兰葡萄果穗质量和果粒质量的增大及果皮花色苷含量的提高,但会降低总酸含量;副梢留叶量增加有利于降低萎蔫率和可溶性固形物,提高出汁率及产量,但副梢留叶量过大不利于花色苷的积累。综合而言,吐哈盆地产区宜采用二次成梢,副梢留4片叶的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