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肥与栽培研究室设施栽培岗
王磊 王世平
近期,陆续收到全国不同区域‘阳光玫瑰’葡萄果实的果刷变色、停止发育和掉粒的报告(图1-图3),现就日本创森社出版的《シャインマスカットの栽培技術》(山田昌彦编著,ISBN978-4-88340-345-5)一书中类似症状及预防技术介绍给大家,供参考。
一、症状
果粒软化期以后,由于高温、阴雨天瞬间转晴、土壤过干、或过湿,果梗基部(与果粒连接处)变黑(枯死)的症状,暂称果梗黑变症。在硬核期,遇到果面直接暴晒日光、发生果面高温障害(日灼)的时候,也会有该症状发生。
果梗基部完全黑变、筛部组织受损、向果粒的糖运转停止,果粒上糖停滞(图4)。症状进一步恶化,导管组织受损,抑制养水分向果实的供给,果粒萎缩、脱落。黑变症状斑点状发生时(图5),对上糖的影响较少,一般可以上市销售。也能观察到只有果梗中间部分黑变或褐变的症状(图6),但这类症状的发生原因与果梗黑变似乎是不同的。
成熟初期是发病最严重的时期,此期以后发生或加重的情况很少。
二、原因和发生条件
满花后的50-60天期间,架面温度超过40℃,发生的风险增加。土壤透气良好、换气充分的园子几乎不会发生,而透气性差的园子、低洼地或大棚山墙面密闭的园子以及有坡度、上侧容易积聚热气的地段,葡萄树就容易出这种问题。副梢摘心比较细致、完全时,会抑制这种症状发生,可见新梢与果实间的水分竞争失衡也是原因之一。
长势过旺的园子,水分蒸腾量大,根系伸展不足的幼龄树和弱树,吸水赶不上需求,叶片与果实竞争水分,可能会导致果梗出问题。而且过于繁茂的园子,叶幕密闭,通风差,也容易助长这种症状发生。在成龄园,与健康树相比,发生这种症状的树根系明显少,可见高温时段吸水量严重不足是其诱因之一。
硬核期副梢过旺生长,会诱发果穗中混杂不能成熟果粒、水分回流迟缓,诱发缩果症。但即使缩果症不能发生,其后也很容易发生果梗黑变症。
清耕栽培的葡萄大棚,棚外气温达到30℃以上时,喷洒水加湿有一定降温效果,但喷水过多,导致土壤水分过多、透气性性下降,也会诱发这种症状发生,需要格外注意。特别是耐湿性较弱的5BB砧木树,极其容易发生这种症状,
果梗中间变黑的果粒中锰含量比健全果穗少,已有的研究也表明,‘玫瑰露’葡萄果梗中间部分黑变是缺锰所致。
三、预防对与策措施
通风换气是最重要的措施,每年都发生这种症状的园子,需要贯彻换气和排热措施。全年覆盖地膜和滴灌供水的园子,土壤过度干燥导致气孔关闭、蒸腾流停止,存在发生这种症状的风险。副梢生长和果粒膨大的养水分竞争是诱发这种症状的原因,因此,夏季修剪要细致、不能一次性地大量疏除副梢。
生草栽培园,草的叶片蒸腾,大棚内的温度不易上升过高,缩果症和果梗黑变症的发生减少。
通过增加腐殖质改良土壤、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可以促进细根发生、维持更高的根系活力。在树冠下覆盖堆肥、谷壳或秸秆,可以减轻水分胁迫,维持更高的根系活力,也可以减轻该症状的发生。
大棚应用散射光的塑料膜、弥雾降温,可以有效避免大棚内温度的急剧升高,抑制该症状发生的效果显著。高温时段,棚内短暂喷水,可以通过水蒸发和排湿有效降温。简易避雨栽培等果实上糖较好的栽培模式下,果穗套反光布伞袋(国内的商品名为特卫强,美国杜邦公司生产)也是有效的。
果梗粗壮(直径大约2.5mm以上)的果穗,该症状很少发生,因此,培养强健树势、较重摘心、开花前后的环状剥皮都是比较有效的预防措施。另一方面,可以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方法与两种,其一是在展叶8枚时,给花穗喷2ppmCPPU,然后再进行一次赤霉素处理(满花后3-5日,赤霉酸25ppm+cppu10ppm),另一种方法是两次处理体系,在满花期用赤霉酸25ppm+CPPU5ppm处理,另一次在其后2周左右处理。这两套处理方法都可以加粗果梗,可抑制该症状发生。
果梗中间黑变、褐变症状为主时,用石灰质肥料调节土壤pH时要注意肥料种类和用量的调整,保持pH不高于7.0。在‘先锋’葡萄上,有研究报告指出在第1次赤霉酸无核化处理时,加用0.5%硫酸锰,可以减轻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