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体病害防控岗位
李兴红 贾静怡 张玮 燕继晔
摘 要:本研究采用叶盘保湿方法对13个葡萄品种(品系)进行了葡萄白粉病抗病性评价,为抗病品种的应用及白粉病的控制提供了参考。结果表明:供试的13个品种(品系)存在明显的抗病性差异。对葡萄白粉病高感品种的为‘巨峰’、‘夏黑’、‘阳光玫瑰’、‘里扎马特’、‘瑞都红玉’、‘早黑宝’、‘瑞都红玫’,占供试品种的53.85%;感病品种为‘玫瑰香’、‘马瑟兰’,占供试品种的15.38%;对白粉病感病的品种近70%;抗病品种为‘瑞都科美’、‘无核翠宝’,高抗品种为‘北冰红’,免疫品种为‘R23’,由此可见,目前生产上主栽品种多为感病,葡萄种植中应对白粉病的危害及控制予以关注。
关键词:葡萄白粉病;品种;抗性鉴定
葡萄是世界种植最广泛的水果作物。据国家农业部统计,截至2015年底,中国葡萄栽培面积达79.92万公顷,产量1366.9万吨。而我国主要的栽培品种据报道一般都不抗真菌病害。葡萄白粉病是葡萄栽培中最重要的真菌病害之一,也是欧洲葡萄园历史上葡萄霜霉病、白粉病和根瘤蚜三大病虫害浩劫之一,曾导致法国的葡萄酒生产减产80%。它是由葡萄白粉病菌(Erysiphe necator )引起,可危害葡萄叶片、茎、果实等多种部位,影响产量和品质。目前应用化学防治依旧是国内葡萄真菌病害防治的主要措施,其缺点体现为易产生抗药性,并且产生农药残留污染环境。所以选育抗病品种等无污染防治措施已经成为现今研究的重点课题,其便捷、经济、有效的特点成为控制葡萄白粉病大面积爆发的有效途径。虽然我国主栽葡萄品种对于白粉病的抗病性较差,但是不同品种间也存在着抗、感病差异,探究可靠的葡萄白粉病抗病性鉴定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抗病品种的快速选育起到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已有的研究方法为田间自然鉴定、田间人工接种鉴定和室内离体叶圆片(室内离体叶盘)接种鉴定的方法,且不同方法抗性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但是关于葡萄白粉病抗性已有的田间鉴定方法接种发病时间都较长,对大量葡萄品种的快速抗病性鉴定耗时耗力,而室内离体叶盘法接种抗病性鉴定方法稳定性尚较差。本试验在已有鉴定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完善,以田间菌源为接种体,设置的适宜的抗、感对照品种,采用改进后的叶盘法对生产上主栽葡萄品种和新培育品种(品系)进行了抗病性鉴定,为抗病品种的选育及应用提供基础参考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菌源
供试菌源来源于北京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院葡萄资源圃,采集已感染白粉病菌的新鲜病叶带回实验室,作为接种体备用。
1.1.2 供试品种
抗、感对照品种: ‘里扎马特’为感病品种对照; ‘R23’品系为抗病品系对照。供试叶片来源于北京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院葡萄资源圃。供试品种:包含欧亚种‘瑞都红玉’、‘瑞都红玫’、‘无核翠宝’、‘早黑宝’、‘玫瑰香’、‘马瑟兰’、 ‘瑞都科美’;欧美杂种‘阳光玫瑰’、‘夏黑’、‘ 巨峰’ ; 山欧杂种: ‘ 北冰红’;供试叶片来源于北京市海淀区、昌平区、延庆区、顺义区的葡萄采摘园及葡萄资源圃。
1.1.3 培养基
1.5% 水琼脂培养基(WA):琼脂粉15 g,蒸馏水定容至1000mL。
1.2 实验方法
1.2.2 接种体的制备(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将田间采集的菌源在体视显微镜下镜检,观察分生孢子生长情况。挑选出分生孢子梗较直立透明、分生孢子呈串着生的白粉菌斑病叶,用尼龙画笔(笔毛0.25cm宽)刷掉菌斑上的分生孢子至已装入无菌水的1.5mL离心管内混匀,使用血球计数板于显微镜下观察孢子浓度达到接种浓度:2×105个/mL后备用。
1.2.3 接种叶盘的制备
选取不同葡萄品种葡萄藤上自上而下第2-4片幼嫩叶片作为白粉病菌接种的叶片,将待接种的叶片首先在体视显微镜下进行镜检,确保叶面无白粉菌落或菌丝后,用质量百分浓度为75 % 酒精处理30 s,再用灭菌的超纯水清洗3遍,然后用灭菌的滤纸吸干叶片表面的水分,再用打孔器打取直径1.5 cm的叶盘,放入水琼脂培养基中进行保湿。培养平皿采用直径9 cm玻璃培养皿,每个平皿均匀摆放10个叶盘,叶正面朝上。
1.2.4 接种及培养
采用滴接法接种,用移液枪在每个叶盘中央接种20μL孢子悬浮液,无菌水做空白对照。接种后2-3min用无菌滤纸吸干叶盘表面的液体,用封口膜封住培养皿,25 ℃培养箱中按12 h/d的光周期的在光照培养箱中培养12-14d,每个处理10个叶盘,3次重复,接种后每天观察发病情况。并对试验进行2次重复。
1.2.5 病害调查及统计
叶盘接种后12-14 d,利用体视显微镜调查所有接种叶盘的发病情况。病害的分级标准按叶盘的感病面积分级,分级标准为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叶盘面积的5%及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叶盘面积的6%~25%;5级:病斑面积占叶盘面积的26%~50%;7级:病斑面积占叶盘面积的51%~75%;9级:病斑面积占叶盘面积的75%以上。计算病情指数。病情指数=Σ(各级叶盘数×相应级数的代表值)/(总叶盘数×最高级数的代表值)×100
1.2.6 抗病性鉴定指标
抗病性分级标准分为5级,即免疫:病情指数0.00;高抗:病情指数0.10~5.00;抗病:病情指数5.01~25.00;感病:病情指数为25.01~50.00;高感:病情指数50.00以上。
1.3 数据统计分析
试验结果采用SPSS 21.0进行显著性差异分析、Excel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以田间自然发病的菌源作为接种体,采用离体叶盘法对13个葡萄品种(品系)进行葡萄白粉病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品系)间的病情指数存在较大差异,病情指数区间为0.00~82.10,发病率区间为0.00-100.00%。抗病性鉴定指标分级显示高感品种为‘巨峰’、‘夏黑’、‘阳光玫瑰’、‘里扎马特’、‘瑞都红玉’、‘早黑宝’、‘瑞都红玫’,占供试品种的53.85%;感病品种为‘玫瑰香’、‘马瑟兰’,占供试品种的15.38%;抗病品种为‘瑞都科美’、‘无核翠宝’,占供试品种的15.38%;高抗品种为‘北冰红’,占供试品种的7.69%;免疫品种为‘R23’,占供试品种的7.69%(表1和图1)。
3 结论与讨论
国内对于葡萄白粉病品种抗病性室内鉴定多采用离体叶圆片接种方法,但其接种时间较长,培养25 d 后才进行严重度观察。刘会宁等参照此方法进行试验,叶盘两周后出现干枯现象导致室内试验无法开展。本研究对葡萄白粉病抗病性鉴定方法进行了优化,试验接种后没有选取常规的滤纸片保湿方法,而是用琼脂平板进行叶盘保湿。两种方法比较后发现,叶盘在琼脂平板上可以连续放置两周依旧保持新鲜。试验利用了体视显微镜结合肉眼观察的方法,对叶盘发病情况的病害等级进行统计调查。由于葡萄白粉病在叶盘上的发病菌落直接用肉眼观察较为模糊,而在体视显微镜下能清晰看到病斑上的分生孢子梗及串生的分生孢子,病害调查时也能清楚观察到病斑扩展区的部分稀疏霉层(图1),使得调查统计结果更为准确可靠。
本研究通过葡萄白粉病抗病性鉴定优化方法,对13个生产上主栽葡萄品种和新培育品种(品系)进行了白粉病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的品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高感品种最多,占供试品种的53.85%;感病品种占供试品种的15.38%;抗病品种占供试品种的15.38%;高抗品种占供试品种的7.69%;免疫品种占供试品种的7.69%。其中巨峰、里扎马特、瑞都红玉、早黑宝、马瑟兰等为抗性较差品种,北冰红为高抗品种,均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本试验中欧美杂种阳光玫瑰、夏黑鉴定为高感品种,病情指数高达79.63、81.48,但有研究表明两个品种为抗病品种。分析这可能与菌源的来源及致病性有关,还待进一步研究,在阳光玫瑰、夏黑等白粉病高感品种的种植生产中应对白粉病予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