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18991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利用葡萄枝屑栽培平菇的技术 [2018/7/21 21:59:37] 来源: 作者:Admin

贺兰山东麓试验站

王海霞 陈卫平

 

  针对宁夏农林产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低及平菇栽培基质种类较少等问题,充分利用当地特色果树——葡萄枝条废弃物作为原料生产平菇,不仅变废为宝,而且降低环境污染。

 

  该项技术能够指导保障宁夏引黄(扬黄)灌区温室利用葡萄枝屑栽培平菇,并已应用于生产,为食用菌原料开辟新途径,也为优势特色的葡萄产业冬剪枝条废弃物利用和可持续生产提供了宝贵经验。

 

  1 具体技术环节

 

  (1)利用葡萄枝屑栽培平菇工艺流程

 

  平菇菌种选择→备料(葡萄枝屑、玉米芯等)→栽培培养料配方配制→培养料预湿、拌料→建堆→发酵→装袋接种→菌丝体阶段管理→子实体形成阶段管理→出菇管理→采收

 

  (2)平菇菌种选择

 

  用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可选用农平4号、印第安纳、灰1等。

 

  (3)栽培培养料

  平菇培养料符合NY 5099 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要求新鲜、洁净、干燥(含水量低于10%)、无虫、无霉、无霉、无异味。

 

  (4)水

 

  平菇拌料用水应符合GB 5749-2006 生活饮用水标准规定。

 

  (5)消毒

 

  堆料场地打扫干净,并喷洒0.1%的克霉灵溶液进行消毒。装袋接种工具及盛放菌种的容器清洗干净,使用前用75%酒精擦拭或用0.1%的克霉灵溶液消毒。

 

  (6)栽培培养料配方配制

 

  栽培培养料配方(按质量配比):葡萄枝屑40%, 玉米芯40%,麦麸11%, 胡麻饼3%, 生石灰3%, 过磷酸钙2%, 尿素0.6%, 食盐0.3%, 克霉霸0.1%,含水量达65%左右。

 

  (7)栽培培养料发酵

 

  ①拌料场场地要求:地面为洁净的水泥地。

 

  ②预湿拌料:根据配方,准备好各种原辅材料。先将粉碎好的玉米芯和葡萄枝屑转入拌料场,堆成底宽1.5m、顶宽1.2m、高1m、长度不限的料堆,然后将尿素、过磷酸钙均匀撒在料堆上,最后将克霉霸、食盐、生石灰溶于水槽中(料水比为1:1.61.7,使石灰充分溶解,灰渣滤去不用),将其均匀洒在建好的料堆上,搅拌均匀,使所有原料预湿彻底,无干料存在,培养料的含水量达到65%左右,进行闷堆。

 

  ③ 建堆: 闷堆24h后, 将麸皮、胡麻饼或玉米面撒在料堆表面,再将打好眼的通气长管(通气长管长度应大于料堆长度、直径为5cm,通气孔直径0.5cm,孔与孔之间的距离为5cm),顺堆长方向,埋入离地20cm高处的中心位置,边翻堆边将打好眼的通气立管(通气立管长度应大于料堆顶部,长度为1.71.9m,直径为5cm, 通气孔直径0.5cm,孔与孔之间的距离为5cm)以每5080cm的间距竖直排放一根,立管底部同长管靠紧,立管上部管头露出料堆顶部,建好堆后,用尖头木棍(2m, 直径58cm)在料堆侧坡每隔0.5m打一孔洞至底部,清理地面,整堆成形后随即盖好塑料薄膜。

 

  ④发酵:建堆后12d料温可升至70 ℃进行内外翻堆,边翻堆边将通气长管和立管按照建堆的要求进行排放。翻堆时,分段进行,每段长约50 cm60 cm,将高温区的熟料、热料与地角冷区的冷料交换位置,同时将料堆顶部约5 cm的表皮刮入到翻堆后的热料区,然后进行热料封边,翻堆结束后整堆,侧坡打眼、清扫地面、覆膜。一般2448h按以上方法翻堆一次,共翻23次,用生石灰将pH调至7.58.5,发酵7 d左右即温度达到6570℃之间保持96120h,营养料发酵至淡褐色,发酵即可结束。

 

  (8)发酵料装袋接种

 

  ①菌袋规格

 

  规格一:初春、秋末、冬季选用折径(2528cm×长48cm×厚0.03mm的高密度低压聚乙烯袋。

 

  规格二:春末、夏季、秋初选用折径(2224cm×长42cm×厚0.03mm的高密度低压聚乙烯袋。

 

  菌袋处理:采用发酵料栽培时,在装袋接种前,选用一端开口的菌袋,并在底部1/5处、1/2处、4/5处用专用工具打三排眼。

 

  ②装袋接种:装袋接种前,将培养料提前30min摊开,采用4层料3层菌种。

 

  装袋接种同时进行,先在袋筒底部放一把培养料再放入菌种,接着一层料一层菌种装满,快装满时,再撒入一层菌种,再放一小把培养料盖住菌种,菌种尽量贴着袋壁,边装料边播种(按实播种量,占干料重的15%20%),最后将袋筒的另一端用塑料绳扎紧。

 

  ③装袋质量要求:当天散料要当天装完,不可过夜。装料菌袋松紧度适宜,有弹性、不松散,压处有轻度凹陷,手托两端不下垂、不坚挺。

 

  (9)菌丝体培养阶段管理

 

  ①放置规格:接完种的菌袋放入培养室或温室进行发菌。夏季菌袋平放在地面、排列12层、秋、冬、春季排列34层。行与行之间留出50cm的通风道兼人行道。

 

  ②光照:遮光培养。

 

  ③湿度:湿度为室内湿度,不喷水,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60%左右。

 

  ④ 温度: 温度控制在2528℃。袋温超过30 ℃,应立即降温。

 

  ⑤翻袋:每隔710d翻袋并清除感染的菌袋,翻袋要求上下、内外调换位置,以保持温度、承受压力一致。

 

  ⑥通风:每天通风34次,每次2040min。当菌丝长至菌袋的1/31/2时,根据情况适当松动袋口,当菌丝发满后,菌袋发白,菌丝形成整体菌棒,敲击有空鼓声时,将菌袋移入出菇棚并进行码垛。

 

  (10)子实体形成阶段管理

 

  夏季码成35层的菌墙,冬季可码成57层的菌墙,菌墙与菌墙之间留出50cm的通风道兼人行道。码垛后要有5 10℃以上的昼夜温差,同时增加空气相对湿度到85%,加强通风换气并保持一定的散射光(光照强度在2001000Lx)。

 

  当形成子实体原基时,松动菌袋袋口,经1周左右就会出现大量菇蕾。当菌盖直径达2cm以上时将菌袋口挽起,向料面和空中喷水。保持料面60%70%水量,85%90%空气湿度,温度以1020℃为宜。

 

  (11)出菇管理

 

  ① 通风: 春秋两季应在6:307:30、夏季19000600、冬季7:30-830揭开保温被,打开上、下通风口(安装防虫网)进行通风。

 

  ②湿度:当菌盖变大、菌盖与菌柄区别明显时,菇体需水量增加,每天可喷水34次。阴雨天少喷或不喷,晴天多喷勤喷,高温天气中午不喷早晚喷,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70%左右。

 

  ③温度:菇体在526℃下可以生长,最适温度为18 ℃左右。

 

  ④光照:散射光,子实体光照强度在2001000Lx

 

  (12)采收

 

  ①采收时间:当菌盖基本展开,菌盖边缘内卷,未弹射孢子前应及时采收。

 

  ②采收方法:采收时左手按住料面,右手握住菇柄旋转拧下。

 

  ③分级包装:平菇采收后,立即对产品进行抽检分级,按产品的品种、规格、等级、质量进行包装,包装内摆放整齐、紧密,保证平菇完好。内包装材料卫生指标应符合GB9687-1988GB9688-1988规定。

 

  (13)平菇后期管理

 

  当出一二茬菇后,料面污染杂菌和培养料变黑不出菇时,去掉表层污染料和变黑的营养料,露出菌丝生长洁白的新料面,促其再次出菇。每茬菇采收后,检查培养料湿度,当料内含水量少于60%时,用专用注水器逐袋注水。再按菌丝体阶段的管理,经710d后进行催菇,使其出菇。

 

  (14)病虫害防治

 

  ①防治原则: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提倡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科学合理的化学防治为辅的无害化治理原则,应符合GB/T 8321 所有部分使用准则,有效控制病虫害危害。

 

 

 

  ②主要病虫鼠害及防治方法见表1

 

  2 注意事项

 

  (1)品种,根据季节选择高温型、低温型,广温性平菇品种。

 

  (2)营养料发酵技术,严格按照温湿度及翻堆等技术要点进行。

 

  (3)菌丝体培养阶段与出菇阶段的管理不同。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综 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