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综合试验站
陈文朝 王伟军 郝建宇 吕丽霞 黄伟
斑衣蜡蝉是同翅目蜡蝉科的昆虫,民间俗称“花姑娘”、“椿蹦”。这种昆虫在生长过程中体色变化很大,若虫时体色为黑色,上面具有许多小白点,大龄若虫在通红的身体上有黑色和白色斑纹,成虫后翅基部红色。成虫、若虫均会跳跃,在多种植物上取食活动,最喜欢在臭椿树上取食,近年来对葡萄的危害也日趋加重。
1 虫害发生规律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20 ,翅展长度为40~55 ,翅上覆有白色蜡粉。触角3节,刚毛状,红色,基部膨大。前翅革质,分布20个左右的小黑点,脉纹色淡,后翅基部红色,有8个左右的黑褐色斑点。若虫:似成虫,头尖足长,身体扁平状,初期孵化时为白色,以后随着若虫的不断生长变为黑色,休表着生许多小白点。卵:形状为椭圆形,长度约3 ~ 5 , 褐色, 一般每块卵有40~50粒,多时可达百余粒,卵块排列整齐,表面覆盖灰褐色蜡粉。
(2)发生规律
斑衣蜡蝉一年发生1代,喜欢干燥炎热环境,成虫和若虫具有群栖性,飞翔力较弱,但善于跳跃,以卵在枝杈或葡萄架杆上越冬。在张家口地区一般在4月下旬以后陆续开始孵化,5月中上旬为盛孵期,稍有惊动便跳跃而去。经过三次蜕皮,6月中下旬至7月中上旬羽化为成虫,8月中下旬开始交尾产卵,活动危害至10月份。张家口地区进入10月份以后天气逐渐转凉,成虫的活动性也逐渐降低,10月下旬葡萄开始修剪越冬,斑衣蜡蝉的成虫危害也相应结束。
成虫和若虫在葡萄叶片背面和嫩叶、嫩茎上刺吸危害,常引起植株发生煤污病或使嫩梢萎缩、畸形等,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2 主要防治措施
(1)物理防治
结合冬季修剪,将着生卵块的枝蔓剪除,并且集中到园外烧毁;发现葡萄架上着生的卵块时要及时人工刷除干净,减少虫害的来源。在气温较低成虫活动性较弱的天气进行人工捕捉,然后进行集中处理,可有效减少害虫的数量。
(2)农业防治
在葡萄地的周围不种植臭椿、苦楝等树种,因斑衣蜡蝉以臭椿为原寄主,以减少虫源。
(3)生物防治
利用斑衣蜡蝉的寄生性与捕食性天敌——螯蜂和平腹小蜂,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4)化学防治
在若虫和成虫的发生期可以喷施50%的辛硫磷2000倍液,或4.5%的高效氯氰菊酯2000~25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