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综合试验站
钱亚明 吴伟民
叶蝉是葡萄生产上的重要害虫,成虫、若虫刺吸叶片既可影响葡萄的光合作用,又可传播病毒,进而对葡萄产量和果实品质产生影响。加强对叶蝉发生规律的监测调查,可为有效防控叶蝉奠定基础,为此,对南京地区叶蝉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监测调查,并提出防控建议。
1 材料与方法
(1)监测点概况
监测点位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溧水植物科学基地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南京综合试验站葡萄核心示范园,该葡萄园区建设于2008年,面积50亩,土壤为黏质壤土;监测的葡萄品种为白罗莎里奥,采用避雨设施水平棚架栽培,株距2m,行距3m。根据HOBO小型气象站监测结果,2017年葡萄园区最高、最低和年平均气温分别为43.6℃、-5.9℃和18.6℃。
(2)调查方法
自始见叶蝉起,每隔3~7 d调查1次叶蝉发生和为害情况,随机选择5个调查点,每个调查点随机调查10株,每株随机选择20张叶片,记录有为害症状的叶片数量、有叶蝉的叶片数量,统计叶片受害率和有虫叶片率。
2 结果与分析
(1)成虫形态与为害症状
南京地区为害白罗莎里奥葡萄的叶蝉主要是二星叶蝉,成虫体长约3~4 mm,黄白色,头顶有2个明显的圆形黑斑,头前伸呈纯三角形;前翅淡黄白色,翅面有不规则形纹状的淡褐色斑(图1)。二星叶蝉成虫和若虫主要栖息于葡萄叶片背面,以刺吸汁液为害,为害初期叶片出现小白点,严重时斑点连片成白斑(图2),叶片边缘先失绿、焦枯、正卷,严重时可引起葡萄的早期落叶,影响葡萄枝条的成熟和花芽分化,进而影响来年的产量。

(2)二星叶蝉在南京地区的发生规律
由图3可见,2017年南京地区始发生二星叶蝉的时间在10月16日前后,随着调查时期的延长,叶片受害率呈上升趋势,11月5日后叶片受害率接近100.0%;有虫叶片率随调查时期的延长呈“单峰”型曲线变化,11月11日有虫叶片率相对最高,为55.8%;随后种群逐渐自然消退,12月2日后已调查不到叶蝉成虫。
3 防控建议
江苏省葡萄产区由于更多注重早期的病虫害预防而忽视产后葡萄的病虫害防控,从而导致叶蝉在该地区早期发生并不严重或几乎不发生,而晚期由于存在气候相对干燥、设施大棚内气温较高、湿度相对小的特点,导致叶蝉发生率明显偏高,并呈一定的爆发趋势。针对叶蝉的发生,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彻底清园,清除田间杂草和剥除老树皮,以消灭越冬虫卵;二是利用叶蝉成虫的趋光性,采用黑光灯诱杀成虫;三是加强监测,及早采取化学防控措施,喷施农药时应注意由周围向中间环绕喷药,并在中间部分适当加大用药量,同时对葡萄园周围杂草地喷洒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