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18640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设施葡萄促早栽培温度调控标准与调控技术 [2013/6/24 17:32:39] 来源: 作者:Admin
"

 

 

综合研究室
王海波 刘凤之 王宝亮 王孝娣 魏长存 刘万春 何锦兴 聂继云
 
 
  温度是葡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的重要环境条件,主要表现在葡萄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光合作用产物的运转。土壤温度也对植物生长发育有重大的影响。极端的高温与低温会影响植物正常生长,严重的可导致植株死亡。在葡萄设施栽培中,栽培设施为葡萄创造了优于露地生长的温度条件,其调节的适宜与否严重影响栽培的其它环节,主要包括气温调控和土温调控。
 
  1 气温调控
 
  葡萄设施栽培的温度管理有4个关键时期:休眠解除期、催芽期、开花期和果实生长发育期。
 
  1.1 调控标准
 
  1.1.1 休眠解除期
 
  休眠解除期的温度调控适宜与否和休眠解除日期的早晚密切相关,如温度调控适宜则休眠解除日期提前,如温度调控欠妥当则休眠解除日期延后。调控标准:尽量使温度控制在0~9℃之间。从扣棚降温开始到休眠解除所需日期因品种差异很大,一般为25~60d左右。
 
  1.1.2 催芽期
 
  催芽期升温快慢与葡萄花序发育和开花坐果等密切相关,升温过快,导致气温和地温不能协调一致,严重影响葡萄花序发育及开花坐果。控制标准:缓慢升温,使气温和地温协调一致。第一周白天15~20℃,夜间5~10℃;第二周白天15~20℃,夜间7~10℃;第三周至萌芽白天20~25℃,夜间10~15℃。从升温至萌芽一般控制在25~30d左右。
 
  1.1.3 新梢生长期
 
  日平均温度与葡萄开花早晚及花器发育、花粉萌发和授粉受精及坐果等密切相关。调控标准:白天20~25℃ ,夜间10~15℃,不低于10℃。从萌芽到开花一般需40~50d左右。
 
  1.1.4 花期
 
  低于14℃时影响开花,引起授粉受精不良,子房大量脱落;35℃以上的持续高温会产生严重日烧。此期温度管理的重点是:避免夜间低温,其次还要注意避免白天高温的发生。调控标准:白天22~26℃,夜间15~20℃,不低于14℃。花期一般维持7~15d。
 
  1.1.5 浆果发育期
 
  温度不宜低于20℃,积温因素对浆果发育速率影响最为显著,如果热量累积缓慢,浆果糖分累积及成熟过程变慢,果实采收期推迟。调控标准:白天25~28℃,夜间20~22℃,不宜低于20℃ 。
 
  1.1.6 着色成熟期
 
  适宜温度为28~32℃,低于14℃时果实不能正常成熟;昼夜温差对养分积累有很大的影响,温差大时,浆果含糖量高,品质好,温差大于10℃以上时,浆果含糖量显著提高。此期调控标准:白天28~32℃,夜间14~16℃,不低于14℃;昼夜温差10℃以上 。
 
  1.2 调控技术
 
  1.2.1 保温技术
 
  (1)优化棚室结构,强化棚室保温设计。日光温室方位南偏西5~10°;墙体采用异质复合墙体,内墙采用蓄热载热能力强的建材如石头和红砖等并可采取穹形结构增加内墙面积以增加蓄热面积同时将内墙涂为黑色以增加墙体的吸热能力,外墙采用保温能力强的建材如泡沫塑料板结合砖墙或土墙等。
 
  (2)选用保温性能良好的保温覆盖材料或多层覆盖。
 
  (3)人工加温。在葡萄发育的关键时期,若温度过低需采取人工加温措施,如利用煤炉、电风炉等以克服温度过低造成的低温伤害。
 
  (4)正确揭盖草苫、保温被等保温覆盖物。
 
  1.2.2 降温技术
 
  (1)通风降温。在进行通风降温操作时注意通风降温顺序,一般先放顶风,再放底风,最后打开北墙通风窗进行降温。
 
  (2)喷水降温。喷水降温效果非常明显,注意喷水降温必须结合通风降温,防止空气湿度过大。一般当单纯通风降温没法将温度降至要求时方才采取喷水降温措施。
 
  (3)遮荫降温。此降温方法只能在休眠解除期和催芽期使用。
 
  2 地温调控
 
  设施内的地温调控技术主要是使地温和气温协调一致。葡萄设施栽培,尤其是早熟促成栽培中,设施内地温上升慢,气温上升快,地温-气温不协调,造成发芽迟缓,花期延长,花序发育不良,严重影响葡萄坐果率和果粒的第一次膨大生长。另外,地温变幅大,会严重影响根系的活动和功能发挥。主要通过如下措施提高地温。
 
  2.1 起垄栽培
 
  该项技术措施简单有效,具体操作如下:在葡萄栽植前,按适宜行向和株行距挖沟,一般沟宽80~100cm,深60~80cm。首先回填20~30cm厚的砖瓦碎块,其上回填30~40cm厚的秸杆杂草(压实后形成约10cm厚的草垫),然后每667m2施入腐熟有机肥5~10m3与土混匀回填,灌水沉实,再将表土与500kg新型多功能生物有机肥混匀,起高40~50cm、宽80~100cm的定植垄,然后在定植垄上栽植葡萄。
 
  2.2 早期覆盖地膜于萌芽期浇透水并覆盖地膜。
 
  2.3 建地下火炕或地热管与地热线该项措施对于提高地温最为有效,但成本过高,目前我国基本没有应用。
 
  2.4 人工集中预冷过程中合理控温
 
  在此过程中,气温调控分为3段:第一段即扣棚覆盖草苫始到最低气温低于0℃止,具体操作是草苫和保温被等保温覆盖材料于夜间揭开,同时开启通风口,让外界冷空气进入设施,白天覆盖保温材料,保持设施内相对低的温度;第二段即从最低气温低于0℃始到白天大多数时间温度低于0℃止,具体操作是全天均覆盖保温覆盖材料;第三段是从白天大多数时间温度低于0℃始到开始升温止,具体操作是白天适当揭开保温材料,让少量阳光进入,提升设施内气温,当气温升至7℃左右时再覆盖,夜间要覆盖保温材料。原则是保持设施内绝大多数时间气温在2~9℃之间,一方面利于休眠解除,另一方面利于保持地温不至过低,利于升温后保持地温和气温的协调一致。
 
  2.5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利用桔秆发酵释放热量提高地温,该项措施简单有效,提高地温的同时还释放CO2气体,而且桔秆发酵腐烂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具体操作如下:在行间开挖宽30~50cm,深30~50cm,等长于树行的沟槽,然后将玉米秸、麦秸、杂草等填入,同时喷洒促进秸秆发酵的生物菌剂,最后秸秆上面填埋10~20cm园土,填埋时注意每隔2~3m留置一个宽20cm左右的通气孔,为生物菌剂提供氧气通道,促进秸秆发酵发热,园土填埋完后,从两端通气孔浇透水。
 
  2.6 挖防寒沟
 
  该项技术措施非常简单有效。在棚室周围挖宽30~50cm,深度大于当地冻土层30cm的防寒沟,在沟内铺垫塑料薄膜,然后填装杂草和桔秆等材料或在防寒沟内直接填埋保温苯板,防止温室内土壤热量传导到温室外。
 
 
 
 
 
 
 
 
 
 
 
 
 
 
 
 
"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