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实病害防控岗位
王琦
付学池 李燕
葡萄灰霉病是危害葡萄果实的重要病害之一,若管理不当造成果穗腐烂,损失极大。2017年度在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果实病害防控岗位科学家王琦教授的统一指挥下,采用加强栽培技术、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农业措施相结合的技术措施,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1 技术实施情况
葡萄灰霉病防控示范园,选在豫东葡萄综合试验站葡萄基地商水县绿苑果业专业合作社,对2016年葡萄灰霉病发生较为严重的15亩“红宝石”品种进行了防控示范。
(1)栽培技术措施
加强水肥管理。增施生物有机肥和钾肥用量,减少化肥使用;每亩生物有机肥用量1000斤,钾肥30-40斤,复合肥 20-30斤,尿素5-10斤。在果实第一次膨大期(红豆粒大小时)浇透水一次,间隔7-10天再浇透水一次,这样对葡萄幼果的膨大有良好的作用,对成熟期果实的裂果也有良好的防控效果。
摘心疏穗控制产量。在葡萄整枝定穗初期,结果枝果穗上保留一片功能叶就进行枝条第一次摘心,这样使营养集中供应果穗,可自然拉长果穗,使果穗长度增加10-20%,花絮形成果穗长度可达12厘米左右;定穗疏花留小穗长度3-5厘米,整穗保留15个小穗左右进行果穗摘心。副梢长到15片叶时进行第二次枝条摘心,可省工省力。每穗蔬果定粒150-180粒,有效减少大小粒的出现;果穗成圆柱型,每穗重量500-800克,每亩产量3000-3500斤,这样对葡萄灰霉病的发生起到了很好的防控作用。
(2)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有机结合
生防制剂是根据植物微生态学理论,在葡萄健康枝干、叶片和果实上分离得到的有益内生芽孢杆菌,经过室内与病原菌的对峙拮抗性筛选,苗期防病及促生性生物测定,然后到田间病害防治试验,将表现较好的有效菌株,采用现代微生物发酵工程技术各自发酵后,按比例组合配备成具有防病、增产、改善品质效能的液体菌剂。化学杀菌剂(杀细菌剂和铜制剂除外)和杀虫剂可适当减量与生防菌剂绿地康3号(芽孢杆菌液体)按600-800倍液混合,分别在葡萄萌芽期、落花后、幼果期和套袋前各喷施一次,现混现用,使用机动喷雾器均匀的喷洒到葡萄树体上,省工省力。也可单独喷洒或交替使用,效果更好。
(3)农业技术措施
葡萄定干提高到1.5米左右,果实高度离地面30-40厘米,起到通风透光,防止地面残体及土壤中病原菌飞溅到果实上,引起病害的发生。
葡萄生长期清除地面杂草,修剪时及时清除枯枝、病叶及病果,以降低病原菌数量;天气干旱时,及时浇水灌溉,防止对葡萄的生理伤害,以免引起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在雨季前地面铺上白色透明的塑料布,在行间使中间凹下形成排水沟,下雨后及时排水,雨后晴天阳光反射到叶片、果穗处,可较快的降低葡萄植株湿度,有效抑制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及扩展,并且还能够提高果实糖度(1度左右)。

2 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效果明显
生防菌剂绿地康3号对葡萄灰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控作用,它可以在葡萄果实上定植、繁殖,抑制病原菌的侵染。2016年商水县绿苑果业专业合作社葡萄基地“红宝石”葡萄灰霉病发生严重,7月中旬果穗发病率平均达到65.6%。2017年度利用葡萄专用生防菌剂绿地康3号与化学药剂混合,生长期连续喷洒4次,经8月11日调查发现,单独用绿地康3号试验区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可达44.4%,绿地康3号与杀真菌剂混合使用示范区防治效果高达96.7%,与化学杀菌剂减半后混合使用防治效果可达88.9%,统计效果显著。
生防制剂绿地康3号具有抑制多种病原真菌侵染危害的作用,但不能杀死,化学药剂与生防制剂混合使用,起到了一个取长补短的作用。生防制剂选用的是芽孢杆菌,与化学杀菌剂和杀虫剂混合后以芽孢休眠体的形式存在,化学药剂杀不死芽孢杆菌。当喷洒到葡萄枝干上,首先化学杀真菌剂起作用,将大量病原真菌杀死,待药效过后,生防制剂芽孢杆菌进行大量繁殖,有效抑制剩余少量病原真菌的发生及扩展。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的有效结合,从而起到了较好的防控效果。
3 绿色防控技术的意义
树立栽培技术、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农业措施相结合的理念,对拓宽葡萄果实病害的防治技术,改变葡萄病虫害的防治思路,农药减施措施,果品安全生产,以及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