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18640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葡萄病害的诊断 [2013/6/24 17:26:52] 来源: 作者:Admin
"

 

 

病虫害防控研究室
李兴红 魏艳敏
 
 
 
  进行田间葡萄病害的诊断时,首先,要明确病害的类型。由病原物引起的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这类病害具有传染性;由不良的环境条件和有毒物质引起的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这类病害不具传染性。一般情况下,专业人员凭经验,通过症状观察、田间病害分布和发病情况,即可判断出是哪种类型的病害,然后,确定病害的种类。根据相关文献和书籍的病害描述,借助于病原的显微镜观察及室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即可确定具体病害名称。只有正确诊断病害,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及时地控制葡萄病害的发生及危害。
 
  1 非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的诊断
 
  非侵染性病害,又称生理性病害,当葡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不良环境条件和有毒物质的影响时,就会引起葡萄该病的发生。当田间葡萄出现病害时,一些常见病害根据其特点很容易就能识别,但田间情况比较复杂时会难以鉴别。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确定是生理病害还是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的第一个特点是田间分布比较普遍,整块田或某一区域大范围出现病害,不像侵染性病害有发病中心,田间有发展蔓延过程;第二个特点是无病征表现,即发病部位无病原物的特征表现;另外,诊断生理性病害,一般可以根据发病情况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进行分析,即可明确病原。致病因素主要是:温湿度不适、营养不良、有毒物质的污染、肥害或药害等因素。近年来葡萄上常见的生理性病害有日烧、缺素及药害等。但是,在致病因素比较复杂的情况下,诊断要靠诱发来进行分析。即根据初步分析的原因,创造出相似的条件,看植物是否表现出与田间相同的症状,如果诱发成功,病原即得到了证明,多数的缺素病是靠这一方法诊断出来的。
 
  2 侵染性病害的诊断
 
  侵染性病害是指由病原物引起的一类病害。由于病原物可以繁殖,因此,病害能不断的积累与蔓延,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物有下列5种类型:真菌、原核生物(细菌、类菌质体和放线菌)、病毒和类病毒、线虫以及寄生性种子植物。
 
  葡萄侵染性病害主要是真菌和病毒病害,少数是细菌病害和线虫病害.侵染性病害不同于生理性病害,在田间能够传染蔓延,通常在田间成点片发生,逐渐向周围扩展。在适宜的发病条件下,真菌病害和细菌病害都有明显的病征,如霜霉病的霜霉状物,在病叶背面布满白色的霜霉状物;炭疽病在病果上出现黑色或橘红色的小点,呈轮纹状排列;灰霉病在发病部位具有鼠灰色霉层,白腐病在发病部位具有黑色小点。细菌性病害通常引起腐烂、坏死和畸形症状,如葡萄根癌病是由细菌引起的,在根、茎部出现肿瘤,细菌性病害的病征在病部出现菌脓或菌膜。病毒病害无病征,主要是引起变色和畸形,如葡萄卷叶病、葡萄扇叶病等。
 
  侵染性病害有时无病征,难以确诊时,可以采集新鲜病样,在室内进行保湿培养。方法是先用75%乙醇对病组织进行表面消毒,然后放在消毒的保湿器皿内(干燥器、搪瓷盘或培养皿等)保湿培养(常温),待长出病原物后进行镜检鉴定,确诊病害,并要排除污染菌;有些病原物不容易长出,可以进行组织分离鉴定,确诊病害,若是新病害要完成科赫氏法则证病。
 
  3 新病害的诊断
 
  新病害的诊断目前通用的方法是采用科赫氏法则证病,科赫氏法则包括4个步骤:(1)每个患病的植株上存在致病病原物;通过从大量病组织中分离病菌,通常分离比例较高的微生物可能是病原物(排除污染菌);(2)从病株上分离病原物进行纯化;(3)致病性测定,将纯培养物进行致病性测定,人工接种到健康的感病植物体上,置于适宜发病条件,观察发病,出现与田间相同症状;(4)病原物再分离,在接种发病的植株上分离到病原生物,与原接种物的特性相同,属于同一生物。通常可认为该病原生物引起此种病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