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都综合试验站
刘佳 刘晓 陈建
光滑足距小蠹[Xylosandrusgermanus(Bland-ford)] 是一种新的毁灭性蛀干害虫,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小蠹科(Scolytidae)、足距小蠹属(Xylosan-drus),在国内主要分布在安徽、福建、陕西、四川、云南和西藏等地。20世纪90年代曾在湖北和陕西严重为害板栗树,2003年以来又在成都市龙泉驿区葡萄树上大量发生。该虫普遍蛀蚀葡萄株条及主干,造成树干新梢不发,树势减弱,甚至因此毁园,严重影响当地葡萄产业的发展。现就光滑足距小蠹做简单介绍,以便于农户对其的识别及防治。
1 为害症状
光滑足距小蠹以雌成虫钻蛀葡萄主干、2年生以上枝条及根部木质部为主,特别是对主干基部危害最重,长期蛀蚀可导致整个主干基部腐烂,易被拔起。在成都市农泉驿区受害严重的地块,被害株率达100%,单株累积虫孔数多达400个,主干上蛀孔累累。生长季节被害枝条常从蛀孔流出白色或灰褐色胶质物。通过对虫孔剖析发现,小蠹侵入树干后直接蛀入木质部,沿髓部边缘左右两边打成1~4个纵横分层的坑道,坑道长10~20mm,宽3~5mm,坑道壁上可见白色真菌层,坑道周围组织变褐,使被害树水分和养分输导受阻,轻则树势衰弱,重则整株枯死。
2 发生规律
2.1 生活习性
光滑足距小蠹11月中旬以后雌成虫主要在主干基部越冬,木质部已腐朽的主干基部越冬成虫数最多。在成都地区越冬雌成虫3月便陆续出孔扩散,一直持续至5月,出孔后在树干上来回爬行数分钟后蛀孔侵入或起飞另寻寄主。雌成虫在枝干上固定后,蛀出直径约1mm的侵入孔,侵入后直接蛀入木质部, 3~5d后坑道壁上便长出白色的霜状真菌层,成虫一边筑坑,一边在已长出真菌层的坑道中产卵,幼虫孵化后就取食坑道壁上生长的真菌。一个坑道内幼虫的数量少则几头,多则十几头,且大小不一,幼虫老熟后便在坑道中化蛹,初羽化的成虫呈淡黄褐色,待变黑褐至黑色后便陆续从原来的蛀孔退出,在树干上爬行或起飞,重新蛀孔侵入。成都市农泉驿区田间1年可见2个明显的成虫出孔扩散高峰期:分别在4月和7~8月,因此,光滑足距小蠹在该地区1年可能发生2代。
2.2 气候条件
温暖干旱的气候条件是光滑足距小蠹大量发生的主要原因。如果1~3月气温偏高、干旱少雨,则有利于成虫越冬,越冬代成虫蛀孔时有树液和胶质物流出少,成虫被树液和胶质物粘着死亡率低,蛀孔成功率高,导致下一代大量发生。
3 防治措施
3.1 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体抗虫能力
长势衰弱的树更容易遭受光滑足距小蠹攻击。管理水平不同的树体受危害程度差异较大,2003年龙泉驿区小蠹灾害调查表明,管理粗放、树冠郁蔽、通风透光条件差的果园受害株率高达100%,同地区管理好的果园受害株率低至4%。可见,提高葡萄园管理水平,增强树势,是避免光滑足距小蠹发生的根本措施。
3.2 用触杀剂触杀越冬后出孔的雌成虫
光滑足距小蠹除了雌成虫出孔扩散时以外,整个生活周期基本上都在木质部中度过,使用杀虫剂如果错过了出孔触杀时机难以奏效,因此掌握适宜的用药时期是提高防治效果的关键。根据小蠹生活周期,一般于3~5月越冬成虫出孔期,每隔10~15d,用农地乐100倍稀释液拌土涂刷树干,或农地乐、菊酯类杀虫剂对树干喷雾,以触杀出孔的越冬代成虫。
3.3 清除病株,销毁虫源
小蠹虫大量发生往往需要一个虫源积累的过程,当虫源积累到一定量时,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便会大量发生。光滑足距小蠹体形较小,少量为害时不易发现,这就给虫源积累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葡萄生长季节,若发现树上有个别新蛀孔,应立即用蘸有敌敌畏50倍液的棉花塞入蛀孔,再用泥封住孔口,熏杀孔中的小蠹虫;一旦发现小蠹虫侵染多株的葡萄树,应果断连根清除,集中烧毁,以防扩散蔓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