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综合试验站
田益华
蒋爱丽 奚晓军 查倩 戴富明
灰霉病是上海地区葡萄生产中主要的病虫害防控对象,近几年由于天气异常,导致葡萄灰霉病发生严重。一般情况下花期不使用药剂防治,但有时气候原因也需要防治,为此我们开展花期喷杀菌剂的试验,以明确花期用药的安全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以促成栽培的早熟品种“申丰”(四倍体欧美杂种)、“夏黑”(三倍体无核品种)为试验对象,选择4种农药(见表1),开花期第1次喷药,花后再次喷药,调查灰霉病的发病率和防控效果。
2 结果与分析
2.1 花期喷药对葡萄灰霉病的防控效果数据表明(表2)喷药后灰霉病的发病率较低(1.88%-5.5%),远低于对照的8.5%-21.3%;防控效果也较好灰霉病的防控率为70%以上,其中啶酰菌胺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控率达89.84%和89.80%,其次是申嗪霉素(防控率 86.49%和81.91%)和寡雄腐霉菌(防控率为75.42%和77.26%),再次是%嘧霉胺。
2.2 花期喷施对葡萄坐果的影响
用药后对果穗的观察结果表3,花期用药影响葡萄的坐果,表现为果穗松散、大小粒等现象。对于自然授粉坐果的“申丰”品种,使用药剂后坐果明显差,其中申嗪霉素的差穗率达31.58%,嘧霉胺为22.50%,寡雄腐霉为16.28%,啶酰菌胺为2.8%。而对需要保果的“夏黑”花期使用药剂对坐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差果率为25.8%-32.7%。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花期喷施药剂对葡萄的灰霉病的防控有较好效果,但对葡萄的坐果有较大的影响,会出现穗形松、大小粒等问题,影响果穗外观。因此,在没有异常情况下不建议在花期用药防治灰霉病,防控灰霉病的药剂使用时间应在开花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