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防控研究室
李兴红 刘梅
1 发生与危害
葡萄炭疽病也称晚腐病,在全国大多葡萄栽培地区均有分布。1891年美国学者Southworth首次对其进行了描述,病原菌侵染成熟果实时首先在表面形成红褐色的小斑点,随着病情扩展病斑中心变黑既而扩展到半个果面,最终果实变干皱缩。之后南美洲、非洲,及泰国、德国、美国、法国、英国、印度、日本、新西兰、韩国等国家均出现该病的发生报道,我国范永占等早在1988~1991年间就对葡萄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进行过研究。
目前,我国南方产区该病发生较为普遍,由于避雨栽培和果实套袋技术的广泛应用,炭疽病得到有效控制;北方地区尤其是环渤海湾的酿酒葡萄产区炭疽病为害比较严重,西部地区几乎无葡萄炭疽病发生。葡萄炭疽病可为害着色期或近成熟期的果实,主要是近成熟期侵染危害,受害初期果粒上产生褐色圆形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凹陷产生轮纹状排列小黑点,潮湿天气病斑长出橘黄色黏状物,严重时病斑扩展至半个果粒,引起果粒腐烂;有时整个果穗的果实变黑皱缩,果面长满黑色小点,大流行年份,病穗率可达50%~70%,不仅造成减产,而且严重影响果实的品质。
在田间炭疽病经常与酸腐病、灰霉病和溃疡病混合发生,可能由于炭疽病的侵染造成果实腐烂加重其他病害的发生。
2 病原菌
葡萄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较为复杂,不同地区种不同, 过去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Penz. & Sacc.]一直被认为是引起葡萄炭疽病的唯一病原,随着研究深入,在日本、美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地炭疽病为害的葡萄果实上同时分离到了胶孢炭疽菌和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 J.H. Simmonds ex J.H.
Simmonds)。至2011年,国际上公认的引起葡萄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是胶孢炭疽菌和尖孢炭疽菌。我国学者报道北京、山东、河北、河南、广西、新疆及辽宁等葡萄产区炭疽病的病原菌均为胶孢炭疽菌。2013年邓维萍等对来自云南省葡萄炭疽病病果上的60株炭疽病菌进行鉴定皆为胶孢炭疽菌,但同年彭丽娟等将贵州和云南葡萄主产区的葡萄炭疽病病菌鉴定为:C. viniferum,C. Fructicola和胶孢炭疽菌。其中C. Fructicola和胶孢炭疽菌均属于胶孢炭疽菌类群,C. Viniferum为这个地区的主要种群。
3 发生特点
葡萄炭疽病菌侵染关键期为葡萄果实近成熟期,可以伤口侵入,也可以直接侵入;初侵染来源主要是带菌的结果母枝,其次田间病组织;主要通过雨水传播,降雨和高温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
4 防治技术
葡萄炭疽病的防治采取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通过避雨栽培和果实套袋技术可有效的防治炭疽病的发生。
(1)农业防治
搞好田间卫生,减少田间越冬的病菌数量是防治炭疽病的关键。如适当修剪,及时清理田间植株残体,清除病原菌,集中烧毁;适当疏花疏果,及时绑蔓摘除副梢,注意排水,适当提高结果部位;采用避雨栽培及果实套袋技术。南方葡萄种植区采用避雨栽培和套袋等措施使葡萄炭疽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2)药剂防治
适时喷施药剂,药剂防治可选用25%吡唑醚菌酯EC、20%苯醚甲环唑EW或80%戊唑醇WP,在果实近成熟时喷药,视病害发生情况,喷药3~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