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19418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会议信息
网站广告
干旱荒漠区设施葡萄延迟栽培灌溉制度研究 [2014/9/27 10:33:59] 来源: 作者:Admin



兰州葡萄综合试验站

张坤 郝燕 王玉安 杨瑞

 

 

1 研究目的

 

民勤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生产中水肥施用一直处于盲目状态。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滴灌条件下,不同水分和肥料处理的土壤水分入渗特点,土壤含水率变化特征,及这些处理对葡萄生长的影响,确定合理的灌溉量和施肥量,为民勤设施延后葡萄水肥一体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试验设计

 

2011-2013年在民勤石羊河林业总厂大滩分厂设施葡萄栽培基地进行,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灌溉量与施肥量见表1

 

 

 

3 试验结果

 

3.1 滴灌条件下的水分入渗特征滴灌过程中发现,在15m3//次的滴灌条件下,随滴灌的进行土层表面湿润半径逐渐增加,土壤入渗迅速。滴灌结束后12h的测定发现,在35cm土层深度范围内,水分湿润半径与深度线性相关,土层深度增加至35cm以上,未发现明显渗透痕迹。该区域35cm以下土壤紧实,大量灌水厚粘度高,所以在较少灌水条件下很难入渗。

 

3.2 设施内环境变化

 

5-10月,设施内温度、湿度变化较一致,其中7月、8月温度、湿度均较高,平均温度在27℃左右,湿度在50%左右;11月、12月平均温度在5-7℃,但湿度接近80%

 

 

 

3.3 土壤含水率的周期变化

 

由图3可以看出,不同施肥处理246kg,灌溉量一致15m3(左表),不同处理的不同土层土壤含水率随时间变化的趋势一致,呈现高----高的规律,72日、82日和1023日测定的土壤含水率最低,由表4也可以看出78月份平均温度超过27度最高,水分蒸发量大,应增加灌水次数;有表还可以看出,不同土层0-20cm20-40cm40-60cm土层土壤含水率整个生长期变化基本一致,也间接反映该区域土壤保水性质。不同灌溉量下,72日、717日、82日在灌水前期测定的土壤含水率均在10%左右,40-60cm土层土壤含水率稍高;从整体看土含水率较高的5月、9月,灌水多,后期土壤含水率较高,但在土壤含水率低的78月份,当灌水量达到最高15m³时,在下次灌水前土壤含水率依然降低到10%以下,此期太干旱,应增加滴灌量。

 

 

 

滴灌后测定土壤不同土层的土壤含水率,见图4ABC分别代表灌水量为1012.515m3//次。不同处理0-20cm20-6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基本一致,60cm以下土层滴灌后土壤含水率较低,总体上土壤水分随深度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这与当地土壤结构有关;从628日的数据看,随滴灌量的增加,0-20cm土壤含水率在20%左右,20-60cm土层含水率在15%-20%之间,60cm以下土层含水率低于15%

 

3.4 叶片叶绿素变化状况(表2

 

总体上施肥及灌溉处理对叶绿素变化影响不大,随施肥量增加,叶绿素a逐渐增加,总叶绿素含量也逐渐增加;不同灌溉量处理下当,当每次灌溉12.5m3

时叶绿素含量水平较高。

 

3.5 初始荧光变化

 

叶绿素荧光的可变部分 ( Fv)与最大荧光值 ( Fm ) 的比值 (Fv/Fm) ,反映 PS II反应中心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值低表示光系统II受到抑制。7月中旬,全灌溉前对测定的初始荧光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总体上看,上午随着温度升高,光照强度增强,Fv/Fm逐渐降低,午后均呈现不同幅度上升;土壤含水率对Fv/Fm影响较大,一天中灌溉量大的Fv/Fm值高,光系统II受到的抑制小,且午间下降幅度小,午后恢复快;不同施肥处理中使用4kg6kg两处理Fv/Fm值变化基本一致,均高于处理4

 



4 小结

 

民勤6-8月,气温高,土壤水分散失快,应加强土壤水分管理,当灌水量达到最高15m3

时,在下次灌水前土壤含水率依然降低到10%以下,所以在高温、干旱期间,滴灌周期在7-10d左右,滴灌量10-15m3均可;施肥量在4-6kg/次差异不大,可根据葡萄生长特点进行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