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232919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葡萄酒的病害与败坏及其防治 [2013/5/21 17:08:31]   来源: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编辑:Admin
 葡萄酒是一种成分复杂的胶体溶液,从葡萄汁酿成葡萄酒以后,不管是在酒厂的贮藏阶段,还是装瓶以后,它总是在一刻不停地变化着。由于各种微生物在葡萄酒中的生长繁殖,使得葡萄酒失去了原有的风味,这种现象称为葡萄酒的病害;葡萄酒由于受内在或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发生不良的理化反应,而外观及色、香、味发生改变的现象,称为葡萄酒的败坏。

    1葡萄酒的病害与败坏原因

    葡萄酒的病害与败坏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工艺条件控制不当。如发酵不完全、残糖含量高,从而提供了微生物滋长的营养。(2)在发酵和贮存过程中,葡萄酒品温太高,达到了各种有害微生物繁殖最适宜的温度。(3)在贮存过程中,由于酒度低(13%vol以下)而不能抑制杂菌繁殖。(4)葡萄酒中未加防腐剂或防腐剂含量太低,或杀菌不彻底。(5)生产中,原料、设备及环境不符合卫生要求。

    2葡萄酒的病害与败坏的检查方法

    2.1观其色、闻其香、尝其味

    病酒一般具有不透明、浑浊、失光、香气不正、酒味平淡,甚至有异杂味等特征。

    2.2显微镜检查

    发现大量微生物,酒已变坏。

    2.3测定挥发酸含量

    正常情况下,葡萄酒的挥发酸含量(以酒石酸计)不超过0.7g/L,若超过0.8g/L,则是葡萄酒病害的征兆。

    3葡萄酒的病害及其防治

    3.1由生花菌引起的病害

    生花菌,又名生膜酵母菌,比一般酵母菌稍扁、长、生芽繁殖、好气性。当葡萄酒暴露在空气中时,开始在酒液表面生长一层灰白色的、光滑而薄的膜,逐渐增厚、变硬、形成皱纹,并将液面盖满。一旦受振动即破裂成片状物,悬浮于酒液中,使酒液浑浊不清。这种菌种类很多,主要是醭酵母。它适宜在酒度低的葡萄酒中繁殖,特别是在通风、温度在24℃—26℃、酒度<12%vol的条件下,它能使酒精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这样就使葡萄酒的酒度下降,口味平淡,并产生不愉快的气味。

    防治方法有:(1)贮酒容器要由专人负责,使其经常装满,并加盖严封,保持周围环境及桶内外清洁卫生;(2)不满的酒桶采用充满一层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气体的方法,使酒液与空气隔开;(3)提高贮存原酒的酒精含量(含酒精量在12%vol以上);(4)若已发生生花现象,则宜泵入同类的质量好的酒种,使酒在溢出的同时除去酒花。

    3.2由醋酸菌引起的病害

    醋酸菌是葡萄酒酿造中的大敌。凡是有酒花生长之处,就有醋酸菌在一起繁殖;一旦条件具备,会迅速把酒精氧化变成醋酸,使葡萄酒产生醋酸气味,有刺舌感,严重破坏酒质。

    当醋酸菌开始繁殖时,先在液面生成一层淡灰色的薄膜,最初成透明状,以后逐渐变暗,或玫瑰色的薄膜,并出现皱纹而高出液面。往后薄膜部分下沉,形成一种粘性、稠密的物质。若任其继续发展,则最终使酒变醋。其适宜在酒度<12%vol、有充足的空气、温度在33℃—35℃范围内生长繁殖。

    防治方法:(1)发酵温度高,葡萄原料较次时,可加入较大剂量的二氧化硫;(2)在贮酒时注意添桶,无法添满时可采用充二氧化碳的办法;(3)注意地窖卫生,定时擦桶、杀菌,经常打扫;(4)对已感染上醋酸菌的酒,没有最有效的办法来处理病菌,只能采取加热灭菌。凡已存过病酒的容器,须用碱水浸泡,洗刷干净后用硫磺杀菌。

    3.3由乳酸菌引起的病害

    乳酸菌病害主要是由乳酸杆菌引起的,另外,还有纤细杆菌,成单个或链状。乳酸菌引起的病害常使酒出现丝状浑浊物,底部产生沉淀,有轻微气体产生,具有酸白菜或酸牛奶的味道,这种病多发于3—4月份。

    防治办法:(1)适当提高酒的酸度,使总酸保持在6—8g/L;(2)提高二氧化硫含量,使其浓度达到70—100mg/L,用以抑制乳酸菌繁殖;(3)对病酒采用68℃—72℃温度杀菌;(4)重视环境和设备的灭菌和卫生工作;(5)发酵结束后,立即将葡萄酒与酵母分开。

    3.4由苦味菌引起的病害

    苦味菌病害,是由厌气性的苦味菌侵入葡萄酒而引起的。苦味菌分两种,一种专门侵害陈年的葡萄酒,另一种则专门侵害2—3年的葡萄酒。苦味菌多为杆菌,侵入葡萄酒会使酒变苦,它主要分解葡萄酒中的甘油为醋酸和丁酸。这种病害多发生在红葡萄酒中,且老酒中发生较多。苦味主要来源于甘油生成的丙烯醛,或是由于生成了没食子酸乙酯造成的。

    防治方法:主要采取二氧化硫杀菌及防止酒温很快升高的办法。若葡萄酒已染上苦味菌,首先将葡萄酒进行加热处理,再按下列方法进行处理:

    (1)病害初期,可进行下胶处理1—2次;

    (2)将新鲜的酒脚按3%—5%的比例加入到病酒中,或将病酒与新鲜葡萄皮渣混合浸渍1—2d,将其充分搅拌、沉淀后,可去除苦味(酒脚洗涤后使用);

    (3)将一部分新鲜酒脚同酒石酸1kg、溶化的砂糖10kg进行混合,一起放入1000L的病酒中,接着放入纯培养的酵母,使它在20℃—25℃下发酵。发酵完毕,再在隔绝空气下过滤换桶。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得了苦味菌病害的酒在倒池或过滤时,应尽量避免与空气接触,因为一接触空气就会增加葡萄酒的苦味。

    3.5其他微生物病害

    3.5.1甘露蜜醇菌病害

    若发酵温度过高(38℃—40℃)或由于发酵不完全,残糖继续发酵,产生二氧化碳,使酒中蛋白质与单宁的聚合物及其他杂质形成胶体悬浮,可引起甘露蜜醇菌病害。发生该病害的葡萄酒发浑,同时,葡萄酒有醋酸味和乳酸味,沉淀呈针状。

    防治方法:加强发酵管理(如发酵要完全,加糖不能太多,发酵温度不能太高);对葡萄酒进行冷冻、加热灭菌和下胶处理。

    3.5.2油脂菌病害

    这种病害多发生在比较寒冷的地区,且大多产生在新白葡萄酒中。油脂菌为粘稠芽孢杆菌,呈圆珠状,并连接成似珍珠项链圈。病酒先是发浑,有变醋现象,最明显的特征是失去流动性、变粘。

    防治方法:在50℃—55℃的温度下杀菌15min,或加入适量的亚硫酸并加入下胶剂沉淀,再经过滤。

    3.5.3都尔菌和卜士菌病害

    都尔菌和卜士菌病害,又称酒石酸发酵病。该种病菌大多呈杆状,能使葡萄酒中的酒石酸被破坏,酒的颜色发生变化。

    防治方法:发酵时注意控制发酵温度,防止升温太快。

    4葡萄酒的败坏及其防治

    4.1金属破败病

    由于土壤、肥料、农药等因素,使葡萄本身含有一定的金属元素,另外,若酒厂设备条件差,容器、管道、酒泵以及工具等设备中的金属离子也会溶解到葡萄酒中,造成葡萄酒中金属离子含量过高,而影响酒的质量和稳定性,其中主要是铁破败病及铜破败病。

    4.1.1铁破败病

    葡萄酒中的二价铁与空气接触氧化成三价铁,三价铁与葡萄酒中的磷酸盐反应,生成磷酸铁白色沉淀,称为白色破败病。三价铁与葡萄酒中的单宁结合,生成黑色或蓝色的不溶性化合物,使葡萄酒变成蓝黑色,称为蓝色破败病。金属铁在葡萄酒中的浑浊取决于很多因素,如铁含量、酒中的酸含量与pH值大小、氧化-还原电位、磷酸盐的浓度及单宁的种类等等。蓝色破败病常出现在红葡萄酒中,因为红葡萄酒中单宁含量较高。白色破败病在红葡萄酒中往往被蓝色破败病所掩盖,故常表现为出现在白葡萄酒中。

    防治方法:(1)要避免葡萄酒与铁质容器、管道、工具等直接接触;(2)采用除铁措施(如:氧化加胶法、亚铁氰化钾法、植酸钙除铁法、麸皮除铁法、柠檬酸除铁法及维生素除铁法等),使铁含量降至<5mg/L;(3)添加柠檬酸:每100L酒中加入柠檬酸36g,可有效防止铁破败病;但对已发生病害的酒,在使用柠檬酸后,再加入一定量的明胶和硅藻土,经澄清、过滤,以除去沉淀和病害。柠檬酸、明胶和硅藻土的使用量,应通过试验后确定;(4)避免与空气接触,防止酒的氧化。

    4.1.2铜破败病

    葡萄酒中的Cu2+被还原物质还原为Cu+,Cu+与SO2作用生成Cu2+和H2S,两者反应生成CuS。生成的CuS首先以胶体形式存在,在电解质或蛋白质作用下发生凝聚,出现沉淀。

    防治方法:(1)在生产中尽量少使用铜质容器或工具;(2)在葡萄成熟前3周停止使用含铜农药(如波尔多液);(3)用适量硫化钠除去酒中所含的铜。

    4.2氧化酶破败病

    在霉烂的葡萄果实中含有一种氧化酶,它是葡萄霉菌代谢过程中的产物。当其含量达到一定值时,若红葡萄酒与空气接触,则红葡萄酒变为棕褐色,酒变得平淡无味,酒液浑浊不清,最后变成棕黄色,称之为氧化酶破败病(又称棕色破败病)。若白葡萄酒患此病时,酒色发青、酒液浑浊,最后转变成棕黄色。

    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