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葡萄葡萄酒产业网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管理平台
网站总访问量:10361847人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武威葡萄酒产业发展系列报道 [2016/8/15 9:25:36]   来源:武威日报 编辑:Admin
 

  武威历史悠久,自古盛产美酒。

 

  据史料考证,早在五千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时期,居住在武威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原始的种植业和酿酒技术。从凉州磨咀子出土的马家窑文化时期彩陶瓮中所藏的农作物籽种看,那时主要种植的是糜谷等谷类作物,用于作为酿酒的原料。这里出土的酒具,既有彩陶盆、罐、瓮,还有壶、耳杯、豆等,这说明酒在这一时期已进入人类的生活。

 

  武威有文字记载的酿酒史,大致可追溯到战国末年乌孙、月氏等游牧部族驻牧时期。那时,生活在河西地区的月氏、匈奴等少数民族普遍饮酒。当时,匈奴人酿造饮用的马奶酒,便由此传入内地。

 

  武威种植葡萄、酿造葡萄酒始于西汉。《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国,取得胜利后,采葡萄种归。当时,武威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加上这里处于北纬3040度世界种植葡萄的黄金地带,空气干燥,光热资源丰富,已积累了丰富的酿酒技术,于是西域葡萄很快在这里种植成功,酿成了美酒。武威,自然而然也就成了中国葡萄酒的故乡。难怪乎,前人会情不自禁地说:“魂牵梦萦寻美酒,扬鞭策马到凉州。”

 

  当时凉州葡萄不仅久负盛名,凉州葡萄酒也以味美醇厚驰名遐迩,显赫于京师。《汉书·地理志》载,凉州“酒礼之会,上下通焉,吏民相亲”。《艺文类聚》卷87引《续汉书》:“扶风孟佗以葡萄酒一升遗张让,即拜凉州刺史。”这是我国最早关于葡萄酒的记载。孟佗,史无详载,但他的儿子孟达,由于《三国演义》的渲染,为人们所熟知。这则史料,《三国志》、《敦煌张氏家传》、《古今图书集成》、《三辅决录注》等多种史书都有记载。不过,酒量有误差,有的记载为“一斛”,有的记载为“十斛”,还有的记载为“十斗”。如此多的史书对这则史料津津乐道,可见东汉时期的凉州葡萄酒尚属稀有物品,只有宫廷贵族才能享用。

 

  三国魏时,凉州的葡萄酒成为魏国的国酒。魏文帝曹丕喜欢喝酒,尤其喜欢喝凉州葡萄酒。他不仅自己喜欢凉州葡萄酒,还把自己对葡萄和葡萄酒的喜爱与见解写进诏书,告之群臣。魏文帝在朝堂上诏告群臣说:“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此言被服饮食,非长者不别也。……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萄。当其朱夏涉秋,尚有余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尤以凉州葡萄为佳,又酿以为酒,甘于鞠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他方之果,宁有匹之者”。“甘而不饴,酸而不脆,冷而不寒,味长汁多”,这16字,道出了古代凉州葡萄的美妙特色。皇帝下葡萄诏,在中国历史上也仅此一例。

 

  到了唐代,凉州葡萄酒更是声名远扬,香飘国内外。当时凉州城里遍布酒楼饭舍,处处洋溢美酒之香。酒成为皇宫贵戚和士大夫阶层以及城乡老百姓不可缺少的消费品,关于凉州美酒的名诗、名词、名篇便由此而生。如诗人王翰的《凉州词》、岑参的《戏问花门酒家翁》、王维的《凉州郊外游玩》、白居易的《西凉伎》、李端的《胡腾儿》等诗篇便屡屡提到凉州美酒。尤其是在安西节度任职的大诗人岑参,他曾经来到凉州,长驻两年。他在著名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中写道:“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城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从中,可以看到当时凉州美酒的盛况。

 

  另外,根据《开元天宝遗事十种》收录宋代乐史《杨太真外传》卷上载:开元间,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兴庆宫赏牡丹花,令李白新撰《清平乐词》三首,由李龟年歌唱,梨园弟子奏乐舞蹈。杨贵妃“持玻璃七宝杯,酌西凉州葡萄酒,笑领歌,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妃饮罢,敛绣巾再拜”。可见,杨贵妃极爱“西凉州葡萄酒”。贵妃饮凉州葡萄酒,领歌助兴,成为唐代百姓称羡不已的佳话。

 

  伴随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烟云,武威葡萄酒文化世代相传,荟萃了历代无数文人墨客的才思。中国新闻家、社会活动家范长江1935年来武后,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对武威葡萄酒作了美轮美奂的描述。“三月八日记者特至凉州西二十里之天主教堂一行。……堂中多德国教士,华服华语,除面目外,不易别其为非中国人。他们自己种有葡萄,自酿有极佳之葡萄酒,记者痛饮几醉。”1941年,中国近代、现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于右任途经武威时,写下《河西道中》“莫道葡萄最甘美,冰天雪地软儿香”,从另一个侧面盛赞了武威葡萄美酒和特色水果的美妙。

 

  栽培与酿造历史,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武威葡萄美酒最好的名片,也成为武威做强做大葡萄酒产业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